什么是修旧利废?什么是增收节支?什么叫敬业奉献?什么叫技术创新?
这些概念化的词语给人的印象往往有些抽象模糊,可如果你走近节约与创新“大王”刘金玉,就会实实在在地看到,一节节废弃的钢管铁棒、一块块生锈的铁皮废料,在他手中竟魔术般变成了一件件有用的物件、好用的工具、新型的设备,而某些设备的市场售价就可能高达数万元,甚至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从中你就会真真切切感到一种变废物为宝贝、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刘金玉,焦煤公司九里山矿修旧利废班班长、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个人、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节能减排竞赛技术标兵……
从事修旧利废工作27年来,他实现技术创新34项,其中28项获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5年来,他通过修旧利废、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多万元。2014年,九里山矿每月材料供应费由以前的1200万元下降到500万元。
有人把刘金玉称作矿山“老抠儿”,有人叫他“创新达人”,其实二者的表述都不完整。如果把勤俭节约的品德比作“玉”,把技术创新的效益比作“金”,那么对刘金玉的描述就恰如他的名字一样,是一种“金镶玉”的完美组合。而促使“金”和“玉”结合的元素,就是敬业与奉献。所以,九里山矿把刘金玉的精神概括为敬业、奉献、节约、创新。
为发掘刘金玉身上的“金”和“玉”,记者两年来多次走近他,看他在黎明时分去刚升井的矿车里找寻废料,看他夜晚在工棚宿舍里伏案勾画设计图纸,看他在日积月累收集起来的小山一样废料堆里挑挑拣拣,看他利用自制加工设备让废料起死回生,看他深入600多米的井下在掘进一线实地了解发明改进的工具使用效果……
刘金玉的技术改造与革新,紧紧围绕煤矿生产三个方面——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他说围绕这三个方面就有想不完的点子、做不完的事情。为此,他一周只在周六晚上回一次家,其余时间全都吃住在工棚里。
身为普通工人,心里却装着整个矿山;言语朴实无华,精神却如山一般高大。采访期间,记者捕捉了一些刘金玉的工作镜头,在此以图片的形式带您走近这位以节约为本、创新为魂、奉献为乐焦作煤矿工人。
文/本报记者 陈作华 马允安
图/本报记者 陈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