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乡丰富的水系养育了许许多多的水生物。有青色脊背的鲫瓜子、金黄鳞片的鲤鱼、红色诱人的蝲蛄、肥硕的河蚌、小巧的山胖头、可爱的泥鳅……
我们小一点的孩子最喜欢在稻田的排水沟、小水泡子里玩捉泥鳅的游戏。或用柳条编织成凹状的鱼笼儿,或用纱窗木板做成的筛子,把捕鱼工具安放在水流湍急的地方,等待泥鳅入网。等得不耐烦,我们就开始去附近,以捉蜻蜓、抓青蛙来打发时光。等到夕阳西下,来到下网的地方,一群翻滚的黑色、黄色的,大小不一,吐着泡沫的泥鳅令孩子们雀跃着、欢呼着。捉住一只,看着它在你的手掌里扭动,然后狡猾地沿着你的指缝溜下去,顷刻间不见了踪影。
有的半大孩子喜欢在大小水沟安放多个捕鱼工具,在附近支起个窝棚过夜,称之为“蹲宿儿”。赶上好时候,一晚上下来,可以捞上满满一水筲的泥鳅呢。
泥鳅的个头小,肉也少,家乡人喜欢借泥鳅的鲜味打酱,就是用农家酱爆锅,烹制咸香的下饭小菜。有的用泥鳅炖鲜豆腐,别有一番风味。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在夏秋季节时,把泥鳅晒成鱼干,冬天的时候,可煎可炸,也可加入辣椒酱腌制咸菜,吃起来脆脆的、酥酥的,是相当不错的下酒菜。
那时候的冬天里,乡下孩子肚子里油水少,好饿,口袋里都会悄没声儿装一点零食,有苞米哑巴、炒黄豆。有的男生带一把泥鳅鱼干,在通红的炉筒子上“煎”鱼,鱼干受热冒出一串青色的浓烟,一股刺鼻的烤鱼味顿时弥漫在本就不大的空间内,几个男孩子争抢着,吞吃半生半糊的鱼干。老师走进课堂时,总有人被揪出来罚站,可是这种场景每个冬天都如连续剧一样上演。
泥鳅在我国南北方各地均有分布,一种看上去很不起眼儿的鱼类,却有着“水中人参”的美誉。俗语有“天上的斑鸠,地上的泥鳅。”的说法,古老的中医学认为:泥鳅具有祛邪除湿、养肾生精、消渴利尿、保肝消毒、补中益气等多种药用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泥鳅可暖中益气、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化痔。
近代医学研究表明:泥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低脂肪、低胆固醇,对于动脉硬化、气血不足、骨质疏松、肝炎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泥鳅的钙含量是鲤鱼的六倍,是带鱼的十倍,与同样富含钙的豆腐一起烹煮,非常适宜于老年人食补。
据《尔雅》记载:泥鳅在古时被称作“泥”,已有两千多年的食用历史。宋代诗人梅尧臣写道:“泥鳅鱼之下,曾不享嘉宾”,盛赞它的美味。《通鉴注》记载:“今江湖游荡,河巷皆有之。春日,人取食之,甚美。至三月,人不甚食,谓之‘杨鳅’”,古人认为春季最适于养肝,这个时候也正是泥鳅味美的时节,所以泥鳅是农历三月之前不可多得的上乘食材。
我们的邻国朝鲜、韩国、日本也同样喜吃泥鳅。朝鲜半岛居民把泥鳅晒干后,加上辣椒等辛香调料爆炒,味道鲜美适口,嚼劲十足。在日本,这个向以吃鲸鱼著称的民族同样没有小觑泥鳅,日本人认为泥鳅深入泥土,吸取了大自然的精华,有“一条鳗鱼等于一只泥鳅”的说法,一些料理店至今仍然以泥鳅为保障体力充沛的上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