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技强市战略的实施,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研发平台不断完善。我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全覆盖,多氟多、中内配等一批骨干企业在行业领域内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参与制定了一些技术标准,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在研发平台建设过程中,创新氛围不够浓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领,优化创新环境
我市与周边地市相比,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来看,全省目前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其中郑州5家、洛阳2家、许昌1家、开封1家,我市为0。近3年来,我市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均增长率为13.5%,落后于许昌(23.7%)、平顶山(22.6%)、安阳(16%)和郑州(14.6%)。从企业技术中心来看,我市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3家,领先于安阳(81家)、许昌(72家)、洛阳(67家)、新乡(53家),但落后于郑州(288家)。因此,我市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机遇,加快实现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引导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一是及时跟进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建立向创新者让利的利益导向机制,激发企业活力;二是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等已有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增添企业发展动力;三是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突出财政支持重点,把财政资金集中用于重大专项和重点领域的技术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的作用,在单个企业建立研发平台条件不够成熟时,可以选择产业集中度高、资源优势明显、产品关联性好、在全国或全省占有一定地位的行业,整合行业资金、人才、仪器、设备等要素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五是重点研究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抓好科技银行的运行,重点向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综合运用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等形式,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六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科技投入、分工、配合、协调机制,鼓励企业资本、社会资本、个人资本进行研发投入。
二、运用信息技术,助力研发平台建设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则是这次变革的核心。因此,我市应抓住这个机遇,争取在起跑线上努力实现超越。在注重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把信息化技术应用贯穿于企业创新全过程。在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培育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加快推进新一轮装备制造业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依托我市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矿山机械、造纸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推进与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瞄准3D打印设备、智能机器人、智能节能环保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全力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通过制造技术与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建立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具有信息感知、优化决策、执行控制功能的制造系统,将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在生产方式创新方面,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撑下,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开发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和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促进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发展,创新企业生产方式。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生产系统智能化、创新制造协同化。在模式创新方面,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和浪潮、阿里巴巴、百度等大数据服务企业在我市设立大数据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的数据推送、整合分析等云端服务;实施“互联网+”云计算、工业云、空间地理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实现个性化定制(C2B)和线上线下融合(O2O)。
三、建立创新联盟,突破生产性服务业瓶颈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工业生产的全过程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产业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也是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2014年11月14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在天津正式成立。我市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联盟结合,在我市设立创新联盟分支机构——焦作支盟。借力创新联盟的先进理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借力创新联盟拥有的强大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的不足;借力创新联盟成员的技术优势,突破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在消化、吸收创新联盟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把这些新理念和新技术推而广之,惠及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平台建设。
四、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把科技成果转化摆在突出位置,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缩短创新商业化周期,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一是设立市级科技孵化专项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二是优化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投入机制,建立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择优支持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三是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事务所、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四是搭建以促进高新技术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为目的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作者为市政协常委、市工信局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