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增长的过程中不忘调结构。这是焦作在应对经济下滑情况下的战略选择。
近日,市委书记孙立坤主持召开的全市保增长促发展座谈会时特别指出,项目建设既关乎当前经济增长,又事关焦作的经济结构调整,事关长远发展,要绿色发展,着眼长远,坚持不懈抓项目备后劲,抓创新挖源泉,坚决打赢保增长、促发展的攻坚战。
据统计,1月~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实现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但在全市重点监测的22种工业产品中,仅有11种产品的产量同比呈现增长势头。经济下行压力可见一斑。
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环球同此凉热。正如在全市保增长促发展座谈会上所分析的,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既是全球性“流行病”所致,也有区域性“地方病”的原因。
具体来说,其一是宏观经济形势不好,我市受大形势的影响,经济下行在所难免;其二是大个头企业效益下滑,中小企业支撑能力不够;其三是传统产业优势下降,新兴产业还未能有效接续;其四是项目、投资等年年都在抓、年年都在干,但大项目、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还是比较少。
今年前5个月,全市高技术产业可谓快速增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7%,远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9.6个百分点。然而,截至2014年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仅为4.3%,新兴产业规模不大,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那么,焦作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点究竟在哪?市委副书记、市长谢玉安在座谈会上说,既不能对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手忙脚乱,丧失战略定力;又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生态、惠民生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做到抓一步、定两步、看三步,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如此表述,落到促进经济发展的抓手上,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
牵牛牵鼻子,提袄提领子。焦作的发展靠工业,焦作振兴的希望亦在工业上。为此,我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市五大班子领导分包十大产业工作机制,领导带头上门服务,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为全力保运行,投资积后劲,我市盯紧“330”重点企业,加快推进1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提升层次、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外”,利用本地商会、驻外商会、行业协会三会平台,瞄准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三大区域,开展文化、科技、电子商务三大专业招商。同时,选拔的100名优秀干部,已经组成招商小分队,奔赴开放的前沿阵地进行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坚持“眼睛向内”,高度重视本土企业发展,对1186家规模以上企业深入挖潜、技术改造、新上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927亿元的268个超千万技改项目,推动企业二次创业、二次发展。
当前保增长,同步调结构都需要足够腾挪的城市空间。为此,我市一手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拉动投资、稳定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强力推进;一手优化企业布局,解决城区工业围城等问题,淘汰落后污染企业,取缔关闭47家小塑料颗粒加工等“土小”企业,为经济转型提升腾出环境容量。
如果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看,我市当前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焦作发展的主要障碍。那么,正处在调结构关键时期的焦作,其转型路径何在?
据统计,1月~5月份,我市工业增加值居前10位的产业都与制造业有很大关系,专用设备制造业16.1%,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15.8%,酒、饮料制造业15.3%。
由此可见,制造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但下一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传统制造业信息化改造,突出发展智能制造,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巩固提升我市制造业的优势,已是无法回避的课题。
与此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也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如何确保传统优势不丧失,新的优势能接续?其关键就在于抓住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毕竟调整结构、招商引资,不能“放到篮里都是菜”,一定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项目。为此,我市将围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国家支持的七大领域,引进一批企业、落地一批项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纵观经济发展的规律,总是从低端起步,逐步迈向中高端。把握新常态,就要顺应经济规律,认识到我市乃至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阶段性新变化。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曾说,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层次调整期。旧的增长点逐步淡出,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营造出来,调整期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各种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那么,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从全国范围内看,过去多年以来的那种粗放型高速发展的路子已经走到头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从焦作实际来说,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只有更加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引领,经济新增点才会不断涌现,为我市抢得先机、占领转型升级制高点奠定基础。
日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15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12大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
其实,相似的表述也成了我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之一。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市把服务业作为弥补产业短板、推动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抢抓发展机遇,瞄准产业动向,加快培育经济新增点。
然而,从自身来讲,因煤而兴的焦作,由煤衍生而出的工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关联度不高,呈现多数企业单打独斗闯市场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从转型到提升,涉及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现阶段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如果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个视角来观察,这些差距、短板恰恰就是焦作发展的新机遇。况且,发展的空间不是缩小了,而是更大了。如今,焦作经济的转型之路正如同爬山,过程是艰难的,但登上山顶,定会进入一个新境界,创造出一个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