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梁兵加工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王晓毅创新工作室”和“吕三雷创新工作室”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金,降低了大量生产成本,挽回了很多损失。这三个创新工作室,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为企业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
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制生产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军民结合型骨干企业,近年来借助创新工作室这一载体,积极发挥劳模、关键技能带头人的引领带头作用,为职工提升技能水平、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坚实平台。2012年年初正式挂牌的“梁兵加工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就被焦作市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示范工作室”,并被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2013年又被河南省国防邮电工会命名为首批“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2014年,“王晓毅创新工作室”和“吕三雷创新工作室”创建后,又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效平台。
搞好顶层设计,打造职工技术创新平台
该公司坚持从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出发,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制定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了技术创新工作室命名有挂牌、创新有团队、管理有制度、攻关有课题、考核有评价、表彰有奖励,确保创新工作室标识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团队组建、制度完善,保障日常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统筹规划、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原则,该公司工会负责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并以技术创新、技能攻关、技能交流、导师带徒、合理化建议等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对创新工作室的日常管理;人力资源部、科技管理部、质量安全部协助工作室做好培训支持、专利申报、QC改善等工作;基层单位负责创新工作室各项任务的具体实施,落实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这种分工明确、层层推进的工作格局使创建活动更加有序、规范。
该公司每年根据创新工作室的合理化建议、特色操作法、创新成果等创新创效情况,进行优秀创新工作室和优秀创新成果考核评价,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将创新工作室建设与争创“工人先锋号”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创新工作室在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锋引领作用,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注重创新攻关,成为激发创新活力的新园地
该公司将技术创新、技术攻关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重要工作内容,规定每年必须设立攻关项目,引导创新工作室成员立足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难题,攻克制约生产的关键技术瓶颈,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梁兵加工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采用铣削应力释放筋、无应力加工的方法减小了薄壁零件加工变形问题,提高了零件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提出并实施创新成果15项,解决完成6项产品配套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配合技术人员改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采纳合理化建议160余条,累计节创效益200余万元。“王晓毅创新工作室”针对某产品一次合格率低的问题,通过优化设计,采用保温减缓散热速度等方法,有效减少了因内外温差引起的应力变形,使产品一次合格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95%,2014年为公司实现节创价值200余万元。“吕三雷创新工作室”开展的镁合金精密铸造工艺创新、复杂内腔壳体铸造及大型铸件石膏型等课题研究,延伸了铸件加工范围,实现了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的重大突破,拓宽了铸件加工领域。
3年来,该公司3个创新工作室在国家一类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汇编完成的《薄壁零件无应力装夹操作法》荣获兵器光电集团二等奖;结合生产一线关重零件加工中遇到的难题,积极开展现场技术攻关,取得生产科研攻关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2项获国家专利,创新成果转化于科研生产1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开展技能培养,成为职工技能提升的新基地
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充分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热情,许多职工具有了更强劲更旺盛的创新生命力,该公司竭尽全力扶持职工参与创新。
为进一步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该公司创新工作室每年通过兵器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举办各类讲堂和岗位练兵、技能交流、技能竞赛等活动,做好传、帮、带工作,培养出一批高技能人才。2014年,该公司创新工作室开展的数控加工、光电仪器装调、铸造等各类培训,累计培训技能人员600人次、技能提升70余人次,培养出一批80后的新人,他们分别在兵器光电集团、河南省数控大赛中获得第一、第三名的好成绩,有3名选手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数控大赛,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兵器集团光电行业三等奖;相继涌现出河南省劳动模范孟旭杰,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莉红、周先利、孟旭杰和焦作市技术能手王淑霞等。
去年6月,该公司成功举办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梁兵技能大师讲坛,集团公司28家子集团和直管单位的中国兵器首席技师、关键技能带头人等70名数控精英与会。
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实践活动,已经成为该公司职工培训的重要阵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为公司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