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0时,张志礼在沁阳市某超市花36.8元买了1.67公斤排骨。11时刚过,这些排骨已经炖在了沁阳市常平乡常平村张小利家的锅里。
按照超市标价签上标注的价格,张小利给了张志礼帮其代买排骨的36.8元钱。与此同时,常平村村民张素丽也取到了在沁阳市内工作的女儿托张志礼带回来的水果。
20多份请张志礼代买、捎带的东西被村民取完后,已经接近12时,而张志礼还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着13时发车时需要往沁阳市捎带的东西、收件人及联系方式:张小妙给女儿炸的油条……
没错,这看上去就是一家物流公司的业务范畴,且比物流公司的服务更贴心、更周到。
但张志礼从事的并不是物流业务,他只是往返于沁阳市区到常平乡的农村客运班线的一名普通车主。所有物流范畴内的业务,张志礼从营运的第一天开始都是无偿提供的。22年来已为乡亲们捎带物品两万余件,而由其代买的东西,某超市积分卡上显示的总额最多一年近10万元。默默奉献中,张志礼由知天命之年到耄耋老人。
近年来,随着各类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客源越来越少,收入越来越低,已79岁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的张志礼不改初衷:“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捎带、代买的东西,坚决不收钱。”
何谓初衷?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常平村,张志礼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乘车难、出行难是每一个山区家庭面对的共同难题。抱着方便让父老乡亲下山进城这一朴素又美好的想法,张志礼开始向沁阳市有关部门申请开通沁阳市区至常平乡的农村客运专线并于1993年获得批准。
开始运营后,张志礼发现沿途山区的群众有的只为买件小东西就得进城一趟,有的只为给在城里的家人、孩子送点儿新鲜的玉米面、刚蒸熟的馒头。他就给乘客们说:“以后家里要是缺啥生活用品,想往城里捎啥东西,不想下山了就说一声,我帮你们带过去买回来。”
一传十十传百。张志礼一下忙了起来,小到几包感冒药,大到家用电器、自行车无所不包。为了能准确地办好沿途群众委托的事情,他身上又多了一件随身物品——用来记录的记事本,22年来,大大小小的记事本,已经用了30多个。
车到沁阳客运站之后到下一趟发车的一个小时内,是张志礼最繁忙的时候:骑上自己存在客运站的自行车,按照记事本上记录的乡亲们所需的物品,跑药店、超市、商场……
有好心人劝张志礼:“你这一把年纪了,现在客源又这么少,你帮乡亲们又是买又是送的,适当收点费用乡亲们也能理解。”
张志礼可不爱听:“都是乡里乡亲的,捎点东西还收钱?这话咋说出口!”
大儿子身有残疾,小儿子负责开车,张志礼全家人的生活都指望这部营运车。他当然知道,每次捎带东西象征性地收点费用,一年下来也是近2万元的收入,可这个朴素的山里人,硬是张不开这张嘴。
现成的钱不挣,赔钱的买卖张志礼干的可起劲。
山区缺水,吃喝都要计算着用,洗个澡更是奢望了。在乡里还没有澡堂的时候,村民们洗个澡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山王庄镇,年关将至时更是犯愁,谁不想洗个舒舒服服的澡,干干净净地过新年呢?
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志礼每年春节临近的几天收车之后,就会挨家挨户接上村民,免费把他们送到山王庄镇的澡堂子洗个澡,两个小时后再依次送到家门口。
长年行驶在这段总长33公里路窄坡陡的山路上,偶遇急需帮助的人怎么办?有一年农历正月初二,张志礼的车满载着乘客由常平村开往沁阳市。当车行至常平乡后河湾村时,张志礼突然看见一辆货车冲出路基栽进了路边几十米的深沟里,他一边让司机将车停至路旁,一边给乘客解释:“救人要紧!”便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和司机及车上的年轻人立即下沟救人,挽救了3条生命。
张志礼22年时间不改初衷,怀揣着朴素而又美好的愿望,在33公里的道路上洒满了浓浓的爱心。这分爱心,这分温情,在他身边传递着。
张志礼的车所属的沁阳市盛达城乡公交有限公司副经理任联平说:“我们公司目前有105辆城乡公交,张志礼的事迹被媒体发现报道之后,我们公司及全体司乘人员都被他所感动,现在好多班线都开始向老张学习,免费为群众捎带东西呢!”
记者手记
张志礼萌生为山区群众解决出行难问题的念头时已57岁。在随后长达22年的时间里,面对沿线群众越来越多的需要,他初心不改,初衷不变,义务捎货乐此不疲、救死扶伤义无反顾、扶弱助困彰显浓浓爱心,但对于个人荣辱,早已淡然。
在张志礼朴素美好的愿望里,人们读到的不仅是一颗简单的大爱之心,还有诚信、友善的人生价值准则,而这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体现。每一个得到过张志礼帮助的人们,请你们将这一善举传递下去。每一个得到过别人帮助的人们,也请你们将这分爱心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