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就是要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项工作,为全市人民创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让市民享受‘创森’带来的福祉,净化环境,美化家乡。”6月6日,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涛告诉记者。
连绵不断的森林、清澄明净的水域、如诗如画的乡村,徜徉在襄阳这片绿色大地上,使人身心也融入这绿色之中,掩映在绿色之中的城市,向人们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襄阳,山更青,水更绿,家园更宜居。
出门见景 推窗见绿
“襄阳市自2009年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至今已有5个年头,城市森林体系已初步形成。”余涛介绍,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3.8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1.2平方米,已形成较完整的林荫道路系统。道路绿化采取乔木、灌木、草坪、鲜花多层次结合,绿化与美化相融合构成城市绿色网络。
一张绿网已在襄阳铺开。
近年来,市政府投入巨资支持“创森”和生态建设,2012年以来,襄阳市先后新建紫贞公园、长门遗址公园、临汉门公园和月亮湾湿地公园及10多处街头绿地。目前市区拥有公园9个,广场、游园43个,街头绿地100余处,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市民出门500米见绿的目标。
与此同时,襄阳广泛开展的“拆墙透绿”工程,也使机关单位绿化与道路绿化融为一体,相互辉映。
去年,襄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开展“绿满襄阳”行动的决策部署,其中的重要内容——骨干道路绿化取得重大突破。今年年初,襄阳市政府下发了《襄阳市骨干道路绿化实施方案》,提出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开展2条高速公路、2条国道、15条省道和99条县道的绿化,实现骨干道路包括乡村道路绿化的全面达标。目前,全市沿主干道路建设了全长3345公里的绿色廊道;在连接城乡的道路上,高标准建设了1470公里的防护林和风景林带,道路绿化率达90%。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襄阳市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建设和发展山区生态公益林区。” 市林业局天保中心负责人介绍。
在天然林保护方面,从2011年开始,襄阳市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的项目县增加到3个,包括保康县、南漳县和谷城县,工程区总面积1440万亩,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2013年度,襄阳市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据统计,工程区对404.89万亩森林进行了管护。
在退耕还林方面,截至2014年度,襄阳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35.65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41.7万亩,工程涉及全市75个乡镇、1285个村、7.4万个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襄阳生态面貌,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林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相互促进。
3年来,襄阳市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农发项目、造林补贴、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以及其他项目(谷城县油茶示范县、老河口市防沙治沙)等营造林工程项目。全市3年累计完成新造林48967公顷,平均每年完成16322公顷,占市域面积的0.8%。
近年来,襄阳市还围绕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防护林网“三网”建设,全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同时,通过实施鄂北防护林工程、环“一江两山”林业生态景观工程、汉江流域襄阳段沿江两岸造林绿化工程、襄阳市环城森林生态建设工程,加强了国省道、县乡道及汉江沿岸近自然森林景观林带建设,景观林带宽度达到10~20米。
打造绿色示范乡村
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不能绿了城市、忽略了农村。因此,市林业局拟定建设60个“绿色示范乡村”,被列入2014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内容。
6月7日,记者在襄城区隆中办事处花木店村看到,一排排红叶石楠整齐地种植在道路两旁,成为该村亮丽的风景线。在区林业部门和村干部的引导下,几乎每户居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香樟、白杨等树种。花木店四组村民赵德英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里的绿化比城里还好,绿化好,住着舒服,人的心情也好。”
花木店村党支部书记郭重宪介绍,全村现有森林面积3500亩,每年在环境绿化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少于30万元,绿化覆盖率达45%左右。去年3月组织村干部在园田化道路两侧栽植白杨树2000余株,2014年,全村范围内荒山、河坡土地上新植各类树木5万株。目前,该村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绿色示范乡村”。
放眼望去,襄阳各地“绿色示范村”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示范村”蓝图正在显现。
老河口市突出精绿、精美、精管理念,以林产业发展和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发挥“一个生态示范村,一条生态廊道,一个生态集镇”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绿色廊道”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如今的襄阳,正在描绘一幅碧水绿脉共融、环境洁净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居舒适安康的生态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