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冬
7月14日8时,解放区民生街道枫华园社区居民王三留拎着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黄瓜、梨等蔬菜水果朝家里急匆匆地奔去。“三留,年纪大了,走路要悠着点儿。”见到忙着赶回家照顾母亲的王三留,邻居们向他打招呼并提醒他小心摔倒。
王三留可是他们社区里出了名的孝子。2007年,母亲刘莲青生病卧床,同时丧失了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尽管有兄弟四个,但排行老二的王三留毅然从单位申请内部退养,从自己家中搬出和母亲住在一起,尽心尽力照顾老母亲,一照顾就是8年。
去年,王三留多年来精心照顾母亲并写下12本护理日记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也因此被评为“2014年感动焦作十大人物”和“身边的榜样”先进典型。
放下购买的蔬菜水果,王三留立即走进母亲的房间,看看母亲有没有尿床,帮她翻身,抱她小便。“母亲一个人在家,最怕她尿床,我最多外出一个小时就得赶回来。幸好这次我回来得快,不然母亲又得尿床了。”王三留说。
王三留的事迹经报道后,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宅”在家里照顾母亲。不同的是,来他家里采访的各级媒体记者更多了,邀请他上电视录制节目的也多了。走在街上,常有路人认出王三留,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
“如果让我选择,我还是愿意回到以前的生活。”王三留说,“不少媒体打电话邀请我赴外地参加节目,但我实在抽不出时间,连买菜、回家看望家人都是一路小跑,留母亲一个人在家,实在不放心。”
去年,受河南卫视《中国感动》栏目组的邀请,王三留曾经赴北京参与录制了一期《中国感动》栏目。两天后,当王三留返回家中时,刘莲青老人竟然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此后,为了尽心照顾母亲,再有媒体要求采访,王三留都会让记者来到家里,不再赴外地录节目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照顾老人是我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责任。父亲走得早,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兄弟四个养活大太不容易。如今,母亲老了、病了,我怎么能不管她,让老人心寒?”王三留红着眼圈说。
前三十年看母教子,后三十年看子敬母。1963年的冬天,当得知王三留的父亲在郑州病逝的消息后,刘莲青拍着胸脯说我一定把几个孩子养大。此后,刘莲青带着儿子们回到焦作老家生活,居住在新华街附近的一间房子里。
下雨天,屋子漏水,刘莲青怕雨淋着孩子,就用塑料布遮挡着,守着孩子睡觉,当王三留早上醒来时,发现母亲竟然一夜未眠。王三留参加工作后,每天都推着单位的运煤车路过家门口。这时,刘莲青就站在门口望着儿子远去……
从那时起,王三留在心里暗暗发誓,等以后生活好了,一定不让母亲再受苦。
记者手记
母亲,对于王三留来说,或许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12岁丧父,是母亲艰难地拉扯他们兄弟几个长大,但母亲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坚持。王三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而感恩的种子也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母亲病倒后,王三留止住泪水,帮妈妈翻身、按摩、清理大小便,给妈妈买菜、做饭、喂饭……这一切显得如此自然。
把平凡的小事做好,往往就是伟大。王三留用他日常点点滴滴照顾母亲的行为汇集成了孝亲的大爱,诠释了敬老的深刻内涵,并以榜样的力量感召、鼓舞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