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时,心里很有点忐忑,怕落下“攀龙附凤,借人扬名”之嫌,可还是狠了狠心,敲定了它。
我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说是一种“私心”。
这位巨匠,是余秋雨先生。与他握手的这个人,是我,河南焦作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和文化工作者。
余秋雨的名字,早在十几年前我已经非常熟悉了,零星地读过他的文章,看过他的报道,还在电视上听过他的报告,总之,觉得他是一位名人,一位大家,一位“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集“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我从来没有幻想过,有一天会与这位巨匠谋面,亲耳聆听他精彩绝伦的演讲,更不敢奢望他会跟我亲切握手。
然而,这一天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
2015年6月11日,天空湛蓝,骄阳似火。中午过后,白云骤起,成堆成垛,形态万千,美不胜收。这种蓝天白云营造出的天宇美景,喜煞了360多万焦作人民。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心旷神怡、激动不已的夏日,余秋雨先生来到了位于太行山南麓的焦作市,先后考察了太极拳的发祥地温县陈家沟和“竹林七贤”的隐居地云台山百家岩等景点。
我接到上山的通知,已近下午五点。当时一听说余秋雨先生来到了云台山,而且傍晚还有一个座谈会,我感到很突然,又很兴奋。家中案头正好放着新版的《文化苦旅》,急匆匆跑回家,拿着这本书就上了车。
一路上,翻看着这本早已被我蓝笔圈、红笔画的余秋雨先生精品散文集,感慨良多。冥冥之中,我仿佛觉得与余秋雨先生早已相识,今日只不过是故友重逢、推心置腹罢了。
我的这种感觉,既缘于“文如其人”的读后快意和心得,更缘于近期恰巧所做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是根据我县近年来在旅游业发展中提出的“转型提升,融合发展”工作思路,围绕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充分融合,正在倾力打造的一个舞台节目《竹林七贤》。在前几天的剧本编写中,刚好又认真拜读了余秋雨先生有关“竹林七贤”的那篇著名散文《遥远的绝响》。所以,当听说余秋雨先生不期而至,来到身边时,真的大喜过望,如梦如幻。
晚上七点多,在焦作市委副书记、市长谢玉安热情洋溢的介绍下,坐在其右手位的余秋雨先生,站起来向大家鞠躬致谢,开始讲话。
余先生虽然坐在一个靠背阔大的银灰色沙发上,靠近左端,略有“偏沉”之嫌,但是当他开始讲话时,却一下子把所有在场的人的目光都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完全成了全场的“中心”,再没有任何人的目光能从他的身上游移而去,包括所有摄像机、照相机和手机的镜头。
座谈会上,余秋雨先生从世界文化讲到中国文化,从官场文化讲到生态文化,阐述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他说,世界古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发展到今天还存在的,只有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化,首先要寻找中华文化的正能量,也就是君子之道,从官场文化转变到生态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区,而焦作文化是黄河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抓太极就是抓中国的核心文化,抓云台山旅游就是抓中国乃至世界的现代文化。太极拳是世界第一健身运动,是君子之道中“行善、不比、中庸、有礼”的集合体,是中国君子之道的最高凝结点,在刚柔共济中诠释了生存的哲学。
在谈到云台山的旅游业该如何做大做强,做成真正的世界品牌时,余秋雨先生说,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重视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热爱生命。云台山就是生态文明的最佳体现,不仅景色秀美,而且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主要活动地之一,应该进一步加大文化挖掘力度,加大魅力传播力度。为此,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竹林七贤”这一重大的历史文化资源,聘请国内一流的雕塑专家,在百家岩雕刻“竹林七贤”塑像,档次要高,要有故事性,要有文化内涵;二是要与世界一流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大力向世界推介云台山,使云台山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的旅游地图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成为世界的云台山;三是要对景区乃至沿线有碍观瞻、大煞风景的广告牌进行整治,学会用“减法”来美化景区,还原景区天然的美景,建造生态文化、生态美景,建设国际水准的中国美景,打造中国生态文明的标本;四是要对农家宾馆进行样板推荐和标准制定,全面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
余秋雨先生50多分钟的讲话,主旨高远,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中外兼顾,言简意赅,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座谈会后,紧接着又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聘请余秋雨先生担任焦作市战略发展(文化)顾问。余秋雨接过谢玉安颁发的聘书后表示:“这是我的荣幸,我一定倾尽所学、竭尽所能,为焦作文化传承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祝愿焦作发展越来越好。”
活动结束,正当大家准备离开会场时,我瞅准机会,快步走到余先生面前,对他说,想让他签个名字,并把那本书递了过去。
余先生二话没说,接过我递过的书和笔,唰唰唰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字体潇洒飘逸。
就在余先生正签名时,旁边有人向余先生介绍了我的身份。他签完名字后,一边向我回递书和笔,一边看着我说:“啊,你是文化局长,咱们得握个手!”
于是,一个文化巨匠的手,与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化局长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我感到很意外,我感到很荣幸。但我感到更多的,是一种无言的惭愧。因为我知道,如果余先生面对的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我也许就没有与他握手的机会了。但是余先生听到了“文化局长”这几个字,他一定是对担任这种职务的人充满了太多的期待和敬意,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和要求,才情不自禁地主动说出要握手的。他这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
我,就在那一刹那间,感受到了这位文化巨匠传递给我的像云台山一样重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压力也像云台山的景色那样让人感到那么奇妙,那么美好。
余秋雨先生说,他当年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回到西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下半辈子就是要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我想,这次偶然而幸运的握手,一定会同样鞭策我下半辈子对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