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山阳城 | 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吕秀芳成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对国学经典的大众化表述
想静,你就躲在一朵雪花里
苦 夏
“慢就业”
坚决惩治蚕食惠民资金的“蛀虫”
用深化改革 为暴力伤医釜底抽薪
露头就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7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国学经典的大众化表述
——读郭文杰的《感悟〈弟子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这篇文著,发表在《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6月号中旬刊,共有引言、圣语饬子、孝悌之道、孝行天下、谨信人生、言必守信、大爱无疆、存心向善、亲近仁德等章节组成,后附《弟子规》原文和白话译文。正文内容,一节一题,一题一述,穿越古今,传承经典,阐述人生,边述边议,虽体式相近,却各有侧重。在《弟子规》的研读方法上,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既潜心研读原著,又从原著出发,拓宽学研领域,并重温毛泽东、刘少奇的有关论述,以增加其理论和思想营养。同时作者走向社会,实地采访,以增加“接地气”的沃壤元素。读其文,仁心款款,爱意浓浓,散发着融融暖意。梳理其行文风格,感想有三。

  一是旁征博引,以引为主,渲染突出的主题。为了讲清楚某方面的人世道理,作者并不直接陈述思想、抒发感慨、阐释义理,而是选择和引用能够更好说明主题的故事素材加以佐证。如若采取直抒胸臆的方法,这样对某些读者而言,反倒会落入云里雾里的窠臼。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传授的义理,由于形式问题的“障碍”,而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梗阻,就不能有效地向大众传授这部经典国学中的精髓思想。因此,作品就另辟蹊径,采用一种能使读者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迂回”手法写,那就是旁征博引。所谓博引,往往援引古代、现当代故事,援引正面、反面的故事,援引历史、现实的故事。并将这些能为主题思想服务的故事,广泛而贴切地引用到文章里面去。由旁侧佐证和阐述所要传递给读者的思想和道理,无论谁人阅读,都能起到一目了然、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是对国学经典的一种通俗化表达和平民化意味的阐述。现实有一种说法,叫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这部纪实散文,就有一些国学经典大众化的意味。

  二是夹叙夹议,以叙为主,透逸思想的升华。这种写作手法,是这部著作的一个明显特征。从古至今,传授人生道德、社会世理的书籍比比皆是,文字汗牛充栋。但受读者广泛认可、乐意去读的甚少。而这部著作,一改一些抽象而空洞文著的说教范式,几乎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反复阐述主题和观点。由各节的行文看,以叙述故事为主,辅以自己的贴切感悟,使人有耳目一新、清风拂面之感。如在“言必守信”这一节中,文章引入了古代的两个故事(正面);当代的两个故事(反面);历史的两个故事(正面);现实的两个故事(正面)。只这一节,引入八个故事,讲了八个人,叙述八件事。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诚实守信、言必守信的为人义理和行世风范。重彩浓墨,义理昭然。在叙述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作者适时抒发自己的感悟,夹叙夹议。叙则形象,议则合理。故事动人,事迹感人。读后,让人感到,作者为了讲明一种道理,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博引旁征,反复佐述;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种写法,摆脱了一种讲传统经典著作,从抽象到抽象,由理念到理念的冗沉模式与思路,使人在轻松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教益。此作,文风,轻松自然;教义,浅显易懂。

  三是潜移默化,以潜为主,生动形象的融入。《弟子规》原文共90长行,每大行12个字;270个短行,每短行3个字。颇似《三字经》的行文规制。这种行文格式,看似整齐划一、易咏好诵,可义理蕴含、抽象难懂。即便是翻译成白话文,也只是将原句伸展开去,但还是有些“散淡而延展”的抽象。为了使读者有效阅读,或者说,如何能使读者轻松阅读、深切思考、又能愉快吸收,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和汲取国学经典的目的,作者经过仔细研读,反复品味,用心推敲,可以说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大众化的“传经布道”方式。行文过程中,文中的素材大体是以故事的面貌出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侧面故事,被贴切自然地引用到文章里面加以铺陈和叙述,用一咏三叹、反复佐证之法,使读者产生明情达理、自觉践行之功效。主题突显,效果也十分明显。这种以故事显现阐述道理的方法,我将其归结为“潜移”的方法。换句话说,也就是使一个又一个历史地、现实地,正面的、反面的,感动人、激励人的故事,让其首先潜移到读者的脑海里,在这里贮存、品味,最终起到“默化”的作用和效果。而叙述又并非一味地叙述,在叙述故事当中,将随时随机产生的灼见和思想,自然而然地镶嵌在文章中,从而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筋接髓连、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议论和感悟。由于《弟子规》原文的思想头绪较多,故而,作者提纲挈领、扼要其八,加以阐述。这给读者的“安身立命”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是修身立世的“法宝”。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此作,显然是百世劝人之“劝人”之作。这部《感悟<弟子规>》的读本,我在读学过程中,感受到它的体式体例,行文风格,其史料性强,故事性强,教化力强,文学方面的意味也很浓郁。阅读过程中,故事迭现,爱意暖暖,仁心绵延。读了这些故事,要么“醒世恒言”含叙于故事之中,要么“警世明言”流露在议论之内。有些故事,读之使人眼泪噙涌,让人为之动容。所以,他既是一部学习、领悟国学经典的通俗读本,也是一部与时俱进、为人处事、修身养德、培育良好人格和家风的大众化读物。朋友们不妨一读,自有认知。

  □杨清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