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此“红楼”,非彼“红楼”。
因为这栋大楼的外墙颜色是国际流行的哈佛红,因此,不少人将其称之为“红楼”。
这座“红楼”,就是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的病房大楼。这座大楼,是全国首家恒温恒湿恒氧病房大楼,处处充满着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今,这座已投入使用五周年的病房大楼,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会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冬暖夏凉,对患者知冷知热……近日,记者走进这座病房大楼,领略其神奇之处。
不用空调的病房
俗话说“热在三伏”,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光。从炙热的阳光下,记者走进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综合大楼,这里却是一片清凉的世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大楼内的采暖制冷系统并不是空调。
该院一名工作人员说,这栋病房大楼,还实现了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这个愿望曾在经典老歌《祈祷》中被唱出来: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可以说,让四季如春,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景。如今,四季如春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病房大楼,已经成为“常态”。因为病房里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0℃~26℃。
没有空调,这座大楼是如何做到四季如春?经过追问得知,大楼内之所以四季如春,多靠楼体内部看不见的“毛细水管”。原来,盖大楼的时候,墙面上布满了水管,围绕大楼形成了一个循环系统。夏天时,往水管中注入18℃~21℃的冷水,冬天通入28℃~31℃的热水,并使用智能系统对病房的温度进行监测,使室内温度一直保持在人体较为舒适的20℃~26℃,达到四季如春的效果。
“如今,许多家庭长期开启空调避暑。但是,一些儿童和老人长期处在空调房中,不少人患上了‘空调病’。病重的患者住院后,如果在病房再遭受空调、电风扇等‘人造风寒’侵袭,很容易让病情加重。”该院工作人员说,“而在我们医院,病房胜似空调清凉,而且患者还不用担心‘人造风寒’侵袭。”
在该院妇产科住院待产的小丽,就是冲着这一点而来的。她的预产期在7月底,正值一年中最热的中伏。“在大热天生孩子真难受,老一辈都说,坐月子不能受凉,现如今医院都是空调房,人是不受热了,但是生孩子容易受凉落下毛病。”小丽说,“为了这件事,我们一家很是发愁,后来听朋友说,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是全国首个恒温恒湿恒氧病房大楼,这里四季如春,在这里生孩子,不用担心受凉落下月子病。果然,这里真的解决了我遇到的难题。”
“孩子小,不能吹空调,也不能开风扇,这儿的恒温最适合孩子养病。如果允许,她愿意带孩子在医院度过难熬的夏天。”相比小丽,曾带孩子到这里看过病的李女士对这个四季如春的病房楼更有体会。
据介绍,该院之所以不用空调,还考虑到了交叉感染问题。2003年“非典”时期,一家大型医院中央空调成了传播病毒的第一杀手!病人呼出的病毒被风机盘管吸入再送出,扩大了污染区域,虽然病人走了,但留在滤网、表冷器和风管上的病毒,伴随着冷气仍不断地散发到空调所达的空间内。为了防止疾病扩散,原卫生部通告停止使用一切空调系统,而采用自然通风。当时,正值春夏过渡的季节,医护人员身穿隔离服、防护服,头戴口罩与眼镜,稍一动作就汗流浃背,甚至出现热病。如今,这一道难题,在该院已得到了解决。
会“呼吸”的病房
会“呼吸”,能进行新陈代谢,是这栋大楼又一大亮点。
“传统的空调是将少部分新鲜空气与需要进行采暖和制冷使用的污浊空气混合搅拌循环使用,呼吸对空气质量纯净度的要求,空调是无论如何难以达到的。”该院工作人员指着一间病房一处离地面高约10厘米、长约60厘米、宽10厘米,形似空调风叶窗的通道说,“这座大楼会‘呼吸’,靠的是空气抽送系统。该系统将室外原有的空气经过过滤、除尘、消毒、加湿等多级处理的新鲜空气以0.2~0.3米/秒的速度,通过送风口进入室内,然后由卫生间或走廊顶部的排风口,将室内原有的空气排出,消除了室内的异味,使病人在病房内时时刻刻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病房大楼的每一个房间、走廊,都安装有新风系统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两个小时室内空气就会和室外空气进行一次交换。新旧空气交换时,新风系统对进入病房的新鲜空气进行过滤、消毒、除湿。
根据研究,人体最适宜的健康湿度在45%~65%RH;当环境湿度低于35%RH时,24小时后流感病毒的存活率仍在10%以上;当环境湿度高于50%RH时,10小时后病毒会全部死亡。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刀口愈合速度比传统病房的患者提前2~3天的时间,患者待在恒温恒湿恒氧的环境里最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该院心脏外科主任杜虹说,“心脏外科手术是危险性很高的手术,手术不仅对医生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术后患者对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
杜虹说,医院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很多患者难逃术后感染关,但该病房楼的新风系统彻底解决了医学上的这个难题。
的确,空气质量确实对患者有很大的影响。邢先生是一名老病号,一年要住好几次院,以前冬天或初春,他住在其他医院的时候,病房用的是暖气,开的时间一长,室内空气干燥,第二天醒来,嗓子干得难受,一说话就疼。住进这家医院的病房,不但疾病好了很多,早上起来,嗓子还湿润,一点也不干。
闹中取静的病房
医院是公共场所,人多、声音嘈杂,这常常让住院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且还影响到病人的心情,对病情的康复十分不利。而在该院综合大楼里,却能闹中取静,这对改善住院患者睡眠、调节其情绪,效果显著。
据介绍,噪音不仅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和交谈,还容易引起疲劳、头疼,这就需要建筑物控制和降低噪音,该院病房大楼在噪音的控制方面采用了高科技手段,让患者能够在安静中休养。置身这座病房大楼,犹如漫步于高山幽林一般,听不到排风扇的轰鸣声,听不到排水管里哗哗的水流声,感觉不到疾病发作时病人无止息的咳喘声,感受不到疾病袭来时泰山压顶的悲催郁闷。
这栋大楼之所以有如此好的静音效果,原因有二:一是该院在建造该栋楼时,上下楼层中间的楼板采用了22厘米的加厚楼板,比普通楼板厚7厘米,楼板本身由特殊的混凝土构成,比普通混凝土的隔音、隔热效果强许多,最大限度地隔绝了生活噪音,将室内声环境控制在35~45分贝,即使楼上的动静再大,楼下听到的只相当于两个人小声说话的声音。另外,普通大楼采用的排水是上下式排水系统,只要上面有人用水,下面就能听到“哗啦啦”的水流声。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的病房大楼,采用的是平层排水,水管为横向排列,患者根本感觉不到排水的声音,非常安静。
科幻般的病房
在护士站,值班护士在物流工作站的键盘上轻轻地按下按钮,短短的几秒钟内,其所需的药物通过先进的物流系统便闪电一般地到达指定地方。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上的场景,而是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病房大楼的真实再现。
“医生动动嘴,护士跑断腿。”这句顺口溜反映了护士的工作状态,跑来跑去,不是为患者拿药,就是送标本,或者取检查单据。护士的时间很多浪费在了路上,而患者需要护士照顾的时候,护士却因为“在路上”不能及时为患者服务。另外,标本在护士手里,楼上楼下跑上一圈,容易受外界环境污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在焦作市首次尝试在病房大楼内,建立物流传送通道工作。也就是说,各楼层护士站的旁边是物流通道口,患者需要服什么药,护士只需要给药房打个电话,药房就会把药物通过专用通道送到护士站。护士需要传送标本,只需要把标本放到物流通道,按下按钮,标本就会自动传递到病理科,非常方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里的患者,或多或少行动都有些不方便,反复拉窗帘就成了负担。在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综合大楼,窗帘是自动的,行动不便的患者,不用下床,轻按遥控器按钮,就可遥控窗帘升降。除此之外,病房均配备了价值1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电动病床,患者只需轻按电钮,就能完成床位、床头的升降,同时还增加了餐桌功能,让患者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和生活。
住着舒服,疾病好得快,这是不少在这里住院患者的共同感受。当然,一些还未在该院住院患者肯定会问:“这么高档的病房,谁能住得起?”经了解,该院的床位费严格按照国家的收费标准,双人间,每床每天40元,和普通病房的住院费用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