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山西平遥的人都知道,平遥有“三绝”:牛肉、城墙、漆器。如果说牛肉是平遥人醇香可口的世俗生活,城墙是平遥人抬头仰望的遥远过去,那么推光漆器就是既落入尘俗又高于生活、既是历史又是现在。如今,在七贤民俗村里,就有一间老屋,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的推光漆器,令人爱不释手。
1
推光漆器 闺中佳品
在七贤民俗村非遗街这家名为“老屋”的店前,古朴的装修不由得让人觉得里面一定都是“老物件”。然而,当记者推门走进里面却发现,屋内满是各式各样的漆器,有首饰盒、漆盘、屏风,上面绘以具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如古典小说、戏剧中的故事人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等,或描金彩绘,或刀刻雕垫,或堆鼓镶嵌,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富丽堂皇。
从满屋漆器中可以看到,这些漆器的装饰花纹极为丰富,有龙纹、凤鸟纹、虎纹、几何纹、卷云纹等,采用线条相互勾勒交错,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件漆器是否得到人们喜爱,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件漆器的装饰。”店主李建萍说。
拿起其中一个首饰盒,盒子通体髹黑漆,盖面是有顺滑弧度的圆形,上面用金色细细描绘出二龙戏珠图案,另一半器身的侧面绘金色连绵不断如意云纹,这些纹饰线条纤细秀美流畅,色彩柔和。盒内髹红漆,胎体薄而轻,造型秀丽。
“这些都是平遥推光漆器,是用炼制过的大漆髹饰木器家具和精致器皿,经过漆后细磨,磨后再漆,反复数遍,然后用手掌推擦出光泽,再经多种工艺,绘饰出山水花鸟、亭台楼阁或人物故事,工序细致复杂。”李建萍说。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用手掌推出光泽而出名。真正的、传统的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天然大漆,这也是这项技艺的精髓所在。而且,这些漆器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为漆器中之精品,是女士们最为钟爱的闺房物品。2006年5月20日,该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技艺精良 历史悠久
据李建萍介绍,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以手掌推光和描金技艺著称,是我国四大名漆器之一,与北京金漆、福建脱胎、扬州点锣并驾齐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初具雏形。在汉代,漆器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平遥推光漆器髹饰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以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器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形成以磨推漆面与描金彩画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
作为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经过细砂纸、优质椴木、手掌以及少女的头发分别对漆面进行上千次的打磨后,漆面就会呈现出光亮如镜的效果。传统的平遥推光漆器经久耐用,一般可以用上一二百年,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每一件漆艺品髹漆是最关键的工序,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擦拭毕,再用手反复推擦,直到手感光滑,再进行刷漆,每件产品一般上五道到八道漆,每上完一道漆干后需打磨,再上漆,再打磨,最后出光。
出好光是每件产品质量优劣的关键。推光漆工艺,从底漆到面漆,每髹饰一道大漆都有不同的工艺要求。平遥推光漆最后一道面漆工序是用手掌推磨抛光的,通常的做法是先用细砂纸把漆面打磨光滑,接下来要用优质椴木烧制的木炭块细细蘸水打磨增加漆面的黑度,再用头发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特制的细砖灰和麻油推光。漆面要达到光亮如镜的效果,推磨次数愈多出的光愈亮,以后会越擦越亮。
“推出的是技艺,留在人们心中的是文化。现在,越来越多的漆器精品已经成为当下时髦的收藏品,它在现代社会焕发的生机,是这种中国文化符号走进人们心灵的体现。我们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在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民风民俗。”李建萍说。古人将自然的馈赠予千年的智慧,都镌刻于历史的锦囊之中,被匠人在指尖传承。传承漆器文化,保留古老技法,添加新元素,注重功能性,让漆器制品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让漆器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这种古老的艺术品,需要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漆器古为今用,不仅是匠人的心愿,也是他们的心愿。如今,随着平遥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地手工传承,古朴典雅的平遥推光漆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也正因如此,她将平遥推光漆器带到七贤民俗村来,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此,认识、欣赏、喜爱它。
本报记者 李 锴 实习生 王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