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开封的人都知道,在开封鼓楼夜市上有一种小吃总会吸引很多食客的去品尝。没错,就是开封的特色小吃——黄焖鱼。鱼鲜味美,汤料香醇,食后令人回味无穷。说得您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开封尝一尝呢?其实,在七贤民俗村里就有一家卖开封黄焖鱼的小店,卖的可是地地道道的正宗开封小吃黄焖鱼。
鱼鲜味美汤香醇
“这一锅汤里卖的是啥?”几名逛七贤民俗村的游客看到,一家店门前放着一口大锅,锅边放着不少炸好的小鱼。汤锅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勾引着人们不由自主地驻足询问。
“真正的黄焖鱼,选用的都是黄河开封段中的野生小草鱼、小黄鱼,这是制作黄焖鱼的上等材料,只有我们开封那边儿才有。”来自开封的店主郭玉山说。在开封,每当夕阳西下时分,就会有人推着小车,车上装着特制的大铜锅,锅内是满满的一锅黄焖鱼,走向街头或夜市摊点。食客坐在暮色的街头,要上一碗,细细品味,鱼鲜汤美,让人吃完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郭玉山为记者端上两碗热气腾腾的黄焖鱼,说:“我们家做的黄焖鱼最大特色就是无鳃、无鳞、无肠,用料轻,味道鲜,采用的是黄河里出产的各种小鱼儿,如小鲫鱼儿、小黄鱼、白条鱼等。精心去鳃、去鳞、除肠,保证小鱼儿入锅时的干净。经过挂糊炸制后,用小火慢慢煨焖,只采用丁香、桂皮、草果等传统香料,保持了黄河小鱼儿的原味特点。在开封时,她做的黄焖鱼就深受顾客好评,顾客都非常喜欢这种原味黄焖鱼,所以她特意将其带到了七贤民俗村。
郭玉山说,要想做出地道好吃的黄焖鱼,从食材的选择到配料再到制作工序,每一步都严格要求,甚至连炊具也不能马虎。“很多人以为黄焖鱼选用的是小鲫鱼,甚至有些人还用带鱼或者别的鱼取代,这都不是正宗的黄焖鱼。真正的黄焖鱼,选用的都是黄河中的野生小杂鱼,这才是制作黄焖鱼的上等材料。”郭玉山说。她所做的每一条鱼都是从开封买回来的,每条鱼都经她的手收拾,既要收拾干净还要保持小鱼的完整。然后进行腌制、炸、焖,直至一锅鲜美的黄焖鱼出炉。火候、温度、食材的先后顺序、烹饪时间以及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否则鱼就容易失去鲜味。
地道正宗在传承
“地道的黄焖鱼,做出来色泽金黄、汤味鲜美、鱼肉筋道、无刺、不腥、不碜牙,吃完口齿留香。”郭玉山说。黄焖鱼与鲫鱼汤、草鱼汤截然不同,当你品尝过以后才知道开封小吃黄焖鱼非同一般。老开封人都知道,黄焖鱼有道很重要的烹制工艺,是要先将这些小鱼用面粉挂糊,再油炸至金黄色,然后去煮,关键是这锅老汤能够反映黄焖鱼的鲜明特点和质量,鱼多、汤靓。
在这碗散发着香味的黄焖鱼中可以看到,浅黄色的小黄焖鱼儿在陶瓷碗的陪衬下如同一幅天然的国画,两寸长短的小鱼儿均匀适中,舀一勺尝来鲜美异常,鱼肉筋道,而且无渣、不碜牙,鱼肉那天然的鲜香漫卷于舌尖,真正是充盈于口的那种传统黄焖鱼的好味道。
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黄焖鱼,着实让人忍不住流口水。而说起黄焖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北宋时期,皇帝赵匡胤因黄河水患烦闷不已。一日,赵匡胤与随从走到了相国寺附近,听见有人叫卖“吃热鱼吧,吃热鱼吧”,同时还飘来一阵香味。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老翁左手提一个大提盒,右手抱着一个瓦罐,在沿街叫卖。赵匡胤与随从走上前去,要了一碗品尝,鲜美的食物让赵匡胤心情大好,于是就问老翁这种食物的名字。老翁说,因黄河水患,庄稼被淹,河水退去庄稼地里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坑里都是些长不大的小鱼。百姓对水灾很是痛恨,就将此鱼捞出来,先炸再焖煮,预示能盖住黄河水,不再让它泛滥。赵匡胤听后,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为其赐名“皇闷鱼”,有解开皇帝烦闷之意。随着时间的流逝,“皇闷鱼”就成了“黄焖鱼”。
“好的饮食文化需要传承,好的传统美食更需要大家精心呵护,黄焖鱼作为开封小吃的代表之一,更是如此。”郭玉山说。她之所以将黄焖鱼带到焦作,带到七贤民俗村,就是听说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掌握黄焖鱼的正确做法,造成了黄焖鱼的变味甚至使黄焖鱼给一些人留下了“又苦又涩又碜牙”的错误印象,也因此损坏了开封黄焖鱼的名声。为此,她选择七贤民俗村这个旅游平台,就是要做对得起黄焖鱼这块招牌的正宗味道,希望来此游玩的游客都能尝到独一无二的味道。近水楼台先得月,咱先去尝尝鲜吧。
本报记者 李 锴 实习生 王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