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蜿蜒曲折,从博爱县城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了博爱县寨豁乡黄塘村脚下,探寻抗战时期的中共博爱县工委遗址。“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了开辟抗日武装阵地,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市委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科科长王斐文说。
“博爱山区人多地广,地形复杂,北边与山西抗战老根据地接壤,便于我军机动迂回。此外,我军还有柏山党支部(刘聚奎同志于1937年建立的)这个战斗堡垒和坚实的群众基础,是比较理想的抗日根据地。”博爱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李永军说。
黄塘村依山而建,绿树环绕,当地的房子大多就地取材,用山石砌成。刚进黄塘村,记者一行就看到两座石屋静静地矗立在村口。其中,北边一座小石楼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共博爱县工委旧址”。在这座石楼门洞的左上方还悬挂了一块匾额,上书“公元1939年1月,中共博爱县工委在此正式成立,这是党在博爱县成立的第一个县委,县委书记张璋(化名王明光)”。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冲刷,石碑和匾额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青山深处共产党如何燃起抗战圣火的往事。
1938年1月,日军由安阳向豫北平原逼近,当年2月20日,博爱沦陷。
为加强博爱县工作,扩大抗日根据地,修博武中心县委决定派张璋同志到博爱建立中共博爱县工委,发动群众,建立武装,以便把修武、博爱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持久抗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张璋到柏山村与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甫成接上了头。在刘甫成的帮助下,他们由柏山到魏庄,由魏庄再到黄塘,先后建立了三个据点。1939年1月,中共博爱县工委在黄塘村小石楼正式成立。县工委对外公开名称为“十八集团军博爱县工作分团”,张璋同志任团长。
县工委成立后,张宗耀负责柏山、路南和矿区工作;熊正阳负责山上各支部工作;张璋在山上山下穿插活动,并在国民党的军政内部进行秘密统战工作。大家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人民群众机动灵活地开展抗日活动。
黄塘村村民王颜顺今年82岁,对于张彰事迹的记忆还很清晰。“当时,这几间石屋都是地主王殿儒家的,王殿儒的儿子被张彰发展成为共产党员。在张彰工作的小石楼对面的石屋里,住的是国民党的官兵。张彰在国民党的眼皮子底下发展武装力量,显示了他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王颜顺老人激动地说。
当时,国民党40军102师开进了博爱山区,在黄塘村驻扎一个营。国民党部队刚一驻下,县工委领导就主动登门拜访,向他们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介绍进步的书报杂志。不久,国民党一营营长王永生便主动向博爱县工委靠拢,再三要求加入共产党。国民党政宣部的一些队员也主动与县工委联系,积极向我党靠拢。
1939年秋,阎锡山召开“秋林会议”,准备在山西各地发动一次大规模反共运动,各级党组织由公开活动转入地下活动,进行秘密斗争。至此,中共博爱县工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中共博爱县工委不仅开辟了博爱抗日根据地,而且领导全县人民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斗争,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