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被认证为河南省首个淘宝村,博爱县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称号,我市电商产业进入农村淘宝时代。
南庄镇的桑坡村是淘宝村形态的一个缩影。纵观全国淘宝村的发展,大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让村民都尝到了甜头,发展势头生猛并且解决了农村的许多问题。然而,同样不可避免也面临着同质化、发展空间有限等隐忧。为此,记者以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大集镇为例,解读其发展路径,为我市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借鉴。
大集镇的前世今生
鲁西南地区是山东最为贫困与落后的地区,也是经济大省山东的“拖油瓶”。这里交通相对落后,没有像样的实体经济。然而,菏泽市曹县大集镇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曾经,大集镇全镇32个行政村中有2个省级贫困村,14个市级贫困村。在过去不到5年的时间里,电子商务改变了这个经济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僻的乡镇的发展轨迹。大集镇围绕丁楼村生产销售客户需求的儿童表演服饰等产品,从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首批淘宝村、淘宝镇所在地。
据统计,目前大集镇共有网店数量1万多家,淘宝产业2014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2014年大集镇的GDP为21.6亿,比2010年的11.8亿几乎翻了一倍。
【记者观点】
淘宝村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体,也是“长尾效应”的典型表现。大集镇针对儿童表演服饰这一个小众市场,利用农村较为低廉的综合成本与互联网销售,形成一个小的产业集群,也正因为这种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才形成了由淘宝村向淘宝镇的整体带动效果。
产业链集群咋形成
形成小型产业链集群,是淘宝村最大的特点。随着大集镇丁楼村的发展,这一效应也愈发明显。
在丁楼村的带动下,周围村庄跟随丁楼村的步伐也纷纷进军电商。
孙庄村曾经是一个蔬菜种植专业村,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从2013年开始,孙庄村向淘宝村转型。2013年以前,孙庄村家家种蔬菜、户户有大棚。现在,孙庄村460户家庭中有310户开有淘宝网店,占全村的67%。
产业集群的另一个表现是供应链的日趋完整,大集镇面向客户从最初的儿童表演服饰到现在发展到民族服饰、摄影道具、舞蹈鞋、绣花、布料、服饰辅料等。
为了能够扩大淘宝村的规模,大集镇还计划建设淘宝产业园区,整个园区由淘宝表演服饰加工基地、淘宝演出服饰辅料大市场和淘宝金都大市场三部分组成,总投资3.9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
【记者观点】
农村电商物流是关键,而物流是随着淘宝村的规模形成而逐渐配套,所以小型产业链集群的形成无疑更有利于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布局。据悉,现在大集镇下的每个淘宝村里的集市中心,都可以看到各大快递公司的服务点,甚至还出现了不同分公司争抢业务的现象。
同质化发展咋避免
大集镇5年时间GDP翻番的表现在鲁西南地区可以称得上是“野蛮生长”,它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可估量。与其他有先天优势资源的地区不同,大集镇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型”的淘宝村。大集镇淘宝村之前并没有演出服饰的产业基础,是农民依靠互联网思考进行产业集聚发展起来,对于广大缺少特色资源的农村来说借鉴意义更强。
不过,大集镇的成功也有一定的特殊性。演出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需求,往往被使用一到一定次之后便不再使用,这导致对服装本身的质量要求便不会那么高。而大集镇恰恰是迎合了这一点,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多为低价、低质的产品。据悉,他们做一件儿童演出服的成本在30元左右,批发价格35元,在淘宝上直销是50元左右。相对没那么成规模的小企业,绣花、缝纽扣等工作还是采用的人工方式。这些工人多为闲散的农村妇女,或者上了年纪的老人。
另外,跟风是农村的最大特点。大集镇从最初的2个淘宝村(丁楼村、张庄村),已经迅速拓展为6个,形成了一个演出服饰产业集群。在形成规模效应的同时,也带来同质化竞争的隐忧。
【记者观点】
作坊式同质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成本低、可替代性强、产品附加值不高,很难走向规模化生产。为农民增收发展淘宝村,不失为一招妙棋,但如何引导产业升级转型,却是任重而道远。淘宝村的优势在于手工制作的个性化与生产成本的低廉,如果追求产业园区的规模化效应,会失去手工品的特点,并且短时间也无法与成熟的大厂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