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柏山镇柏山村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古窑院遗址和窑神庙遗址,有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但是保护相对滞后,呼吁把柏山村纳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通过地方、村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使柏山村这个传统文化村落得到基本保护。”近日,市民王文跃向记者反映。
柏山村历史非常悠久,据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怀庆府志》卷26《金石志》记载,至少在汉武帝时期这里已有居民在此休养生息,建村历史有2000多年。
柏山村之所以建村历史长,是因为在历史上柏山村以生产陶瓷和煤炭开采为主,有文字记载的陶瓷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柏山缸也以“夏季盛水不臭、阴天存物不潮,储粮不霉变,腌菜不回味、不渗水、不漏油”的特点享誉中原大地。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柏山村经历了繁荣与衰落、战乱与自然灾害等过程。目前记录反映这些过程的文字材料很少,唯有现存的柏山村古窑院遗址、窑神庙及碑文和大量古民居可以反映历史的一些面貌。
8月6日,记者来到柏山村,看到东西山坡上有各绵延5公里长的烧窑遗址,遗憾的是,现在只剩下破烂不堪的23座窑址。柏山缸的制作技艺2009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能够掌握柏山缸制作技艺的人寥寥无几,没有任何保护传承措施。古民居也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倒塌、损毁十分严重。
行走在柏山村的大街小巷,一方面为柏山村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高兴,另一方面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没有得到保护而揪心。
王文跃说,如果这些东西不存在了,如何了解柏山村的陶瓷生产规模和技艺?如何看到柏山村的古民居精美建筑?
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传统村落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着中华文明的根,寄托着中华各民族儿女的乡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博爱县文物局局长李前进。李前进说,柏山村曾经申报过省级传统村落,可惜没有申报成功。他们将继续向上级反映,再次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