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太行山抗战记忆 上一版3
抗战英风撼太行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8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英风撼太行
——记抗日老战士庞满科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庞满科经常拿着与白求恩一同工作的照片回忆当年的战斗岁月。陈作华 摄
 
   

  核心提示

  他12岁下煤窑,18岁加入八路军,19岁入党,先后参加过党城战役、张家口战役、上下河战役、太原战役……

  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战斗中屡次负伤,双耳失聪,并多次从鬼门关死里逃生……

  他与白求恩大夫并肩工作并建立起深厚友谊,白求恩去世后,他每年都去墓前祭祀。离休后,他离岗不休息,四处奔波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他就是年已97岁的抗日老战士庞满科。近日,本报记者对老人的战斗经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由此为读者讲述了这位抗战老兵鲜为人知的峥嵘岁月。

  煤窑里走出小八路

  一位老人,一个不老的战士。年已97岁的庞满科如今步履蹒跚,几乎做不了任何事情,但他还能哼唱抗日军政大学的校歌,还乐于在家人的帮助下举起右手行军礼。

  7月30日,记者在马村区一个小巷里找到了庞满科的家。于是,一个抗战老兵70余年前的烽火岁月重现眼前。

  “打仗,天天打仗!”老人听力严重下降,也几乎失去了表达能力,能说的仅仅是这几个字。

  好在老人的儿子庞继承早年经常听父亲讲述当年的战斗经历,他把老人说过的事情又转述给了记者。

  1919年3月,庞满科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一个农家。那是地处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房子是石头砌的,路是石头铺的,出门满眼都是石头。山上不长庄稼,但有不少小煤窑,庞满科的父亲和几个兄弟都在煤窑干活。庞满科在村里读了3年私塾后,也到煤窑里干活,那年他12岁。

  煤窑里的生产条件极差,挖出的煤要装在藤篓里,用根绳子系在肩上爬着往外拉。庞满科年纪小,加上吃不饱,没有力气,干活中常挨打,手还被砸伤,至今左手的一根手指仍伸不直。

  煤矿是革命火种较早传播的地方,庞满科在我党举办的夜校里接受了革命思想。1937年10月,18岁的庞满科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带着本村和别的村子共计40多个年轻人,奔赴山西五台山投奔八路军。庞满科被编入晋察冀军区特务营炮兵连,并在3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副指导员。

  出生入死打日寇

  “我父亲命大,虽然参加过很多战斗,经历了许多险情,但都从鬼门关逃了出来。”庞继承向记者讲述了他父亲经历的几次战斗。

  庞满科入伍不久就参加了党城战役。日军一支2000多人的部队企图通过党城进攻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庞满科所在的炮兵连在党城配合步兵进行阻击。战斗异常激烈,庞满科所在的炮兵阵地成为日军重点攻击目标。就在庞满科全神贯注操作炮火射击的时候,敌人的一颗炮弹落在距庞满科一两米的地方。眼看着炮弹哧哧冒着烟雾,庞满科来不及躲闪,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可过了一会儿,四周没有动静,原来落在脚下的炮弹是一颗哑弹,庞满科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庞满科所在部队向日军的一个炮楼发起进攻。碉堡上的火力非常猛,几名前去放置炸药的战士都牺牲了。看到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庞满科火上心头,他不顾众人阻拦,抓起一捆手榴弹就冲了上去。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艰难地挪到碉堡跟前,拉开引线,使尽全身力气将手榴弹仍进抢眼里。只听“轰”的一声,碉堡滚出浓烟,庞满科自己也被炸晕了过去。他的通讯员及时冲了上去把他背回来,他又捡回了一条命。

  与白求恩并肩战斗

  由于有一些文化,庞满科进步很快,1938年10月,他被派往晋察冀军区训练队学习,3个月后调任晋察冀三分区后方医院二所担任指导员。

  那是庞满科一生都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因为他和一位国际主义战士并肩战斗,并建立了深厚友谊。那位际主义战士就是白求恩大夫。

  白求恩虽然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但他来到中国后依然每月按时交党费。庞满科是党支部书记,白求恩的党费就由他来收。“我父亲常常说起跟白求恩一起工作的事情。他说白求恩在每月发津贴的当天,就把党费交给我父亲,当时是两个铜板。”庞继承向记者讲起他父亲与白求恩并肩战斗的经历。

  那时条件很艰苦,可白求恩一点儿都不搞特殊化,聂荣臻司令员交代庞满科给白求恩开小灶,可白求恩每次都要先去看看战士吃什么,如果是战士没有吃上的饭菜,他自己坚决不吃。一次,聂荣臻把100块大洋交给庞满科,让他转交给白求恩,可白求恩把这些钱全部交到了伙房。

  白求恩所在医院的附近村庄,有一个七八岁大的孩子有唇腭裂。孩子的母亲遇到白求恩时说,担心孩子将来娶不到媳妇。白求恩笑着对这位母亲说,孩子一定会娶上媳妇的。不久,白求恩给孩子做了唇腭裂矫治手术。孩子母亲给白求恩送来一篮子鸡蛋作为答谢,白求恩把鸡蛋也都全部送到了伙房。

  “白求恩非常喜欢我父亲,他管我父亲叫‘young leader(年轻的领导)’,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父亲商量,甚至做手术都让我父亲站在一旁。在黄土岭战斗中,前线送来大批伤员。有一位战士失血过多急需输血,白求恩说自己是O型血,让护士抽他的血。我父亲说自己也是O型血,伸出胳膊要求献血。白求恩拍了拍我父亲的肩膀说:‘好,庞书记年轻,这一次就抽他的吧。’”庞继承说,“父亲每次讲起他替白求恩献血的事情都十分骄傲。同时,他对白求恩也非常敬佩。”

  “白求恩常常不顾聂荣臻等首长的劝阻,把医疗队开到最前线。他说离战场越近,就能为抢救伤员争取更多的时间。摩天岭战役、凤凰山战役、黄土岭战役,没有一次白求恩不是身处前线的。有时候,炮弹就落在离手术帐篷不远的地方。”庞继承说,“白求恩手被划伤的那一次手术,我父亲就在他身边。父亲说白求恩那一次没有戴手套,是为了更灵敏地触摸到嵌在伤员身体深部的弹片。”庞继承说,“听我父亲讲,白求恩的手受伤后,仍坚持给伤员们做手术。白求恩病重的日子,我父亲一直陪在他身边。父亲多次说,白求恩是累倒的。”

  白发犹唱抗战歌

  抗日战争年代,庞满科兄弟3人都参加到抗日队伍中,他家里的3位亲人惨遭日寇屠杀,他从村里带出入伍的13名青年都光荣牺牲。

  当庞满科在前线和鬼子拼杀的时候,村里出了汉奸,庞满科的母亲、嫂子、弟媳与村里的几十口人被鬼子押到了村里的空地上。庞满科母亲的头被割了下来,挂在村口的大槐树上示众。庞满科刚刚结婚3天的嫂子,被丧心病狂的鬼子投到火里活活烧死。

  日寇投降后,庞满科所在部队转战辽沈战场。在部队路过家乡时,庞满科才听到家人遇害的噩耗。他请了一天假回家去为亲人上坟,可没想到部队当晚就奔赴前线。找不到队伍的庞满科无奈地回家等待部队消息,这一等就是半年。1946年,庞满科重新加入解放军第66军,再次投身到解放战争中。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在太原战役的攻城战中,敌人城墙坚厚,火力凶猛,我军久攻不下。为减少伤亡,庞满科带人把地道挖到城下,埋下近2吨的炸药。爆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敌人的城墙被炸出一个大口子,但庞满科的耳膜也被震坏了。从此,庞满科就进入了无声的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到位于天津的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任军事教官,后随该校迁至洛阳。1957年,庞满科转业。1958年,庞满科调任焦作市耐火材料厂任副厂长,直至1979年离休。

  “日寇侵略带来的家仇国恨,在父亲身上都转化为热爱祖国、建设国家、开展传统教育的巨大力量。即使离休后,他也一直闲不下来,总是想方设法去做事情,东奔西走讲革命传统。”庞继承说。

  庞满科从厂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既不享受相关待遇,也不愿过安逸生活。他说自己不能白拿国家的钱,于是就到厂职工澡堂看澡堂。厂领导劝他回去后,他又去开水房烧锅炉、在厂里打扫卫生。工友们夺下了他手里的劳动工具,他就去选料车间干活。有一天,他在搬运大块材料时腰部扭伤,这才离开了工厂。

  腰部扭伤住院治疗期间,他又给自己找到了新的工作——向医护人员和病友们讲革命传统。白求恩的故事,是他最多的话题。“其实,他不只在嘴上讲,这么多年来,每逢清明节他都要回到河北省唐县大山里,去给白求恩大夫上坟,跪在墓前和白求恩说话。白求恩生前喜欢吃红枣小米稀饭和烙饼,说这比牛奶面包有营养,所以父亲每次去祭祀时都要带上这些食物。”庞继承说,“去年清明节我还开车专门带他去了一趟。”

  出院后,庞满科开始到各个单位讲革命传统。市人民医院、市二医院、焦作一中、武汉军区医学院等多所部队院校和营房,都留下了他宣讲革命传统的足迹。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庞满科当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会的校歌,如今还经常在庞家唱起。庞继承说,家里祖孙四代都会唱抗大校歌。在父亲看来,这是对抗战精神的一种传承。

  采访手记

  全家四代人都会唱抗大校歌,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对抗战精神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心灵追求之真实写照。一滴水,映射的是民族精神的光芒。

  年纪已迈,精神不老。从庞满科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勇气、担当、坚韧。记者以为,这就是中华民族血性、希望、力量之所在。老人在外敌入侵时勇敢拿起刀枪抵抗侵略,在和平年代勤勉劳作、无私奉献,在被误解与挫折面前坚信党、不抱怨,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构筑起民族的脊梁,汇聚起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这样的动力是无穷的、永恒的,这样的民族将无往而不胜。

  采访庞满科的过程中,记者的心灵再次受到洗涤、受到震撼、受到激励,相信读者朋友从这位抗战老战士身上,也同样能激发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张弛 本报通讯员 邵珠章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