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人们在晚上就已经感觉到了丝丝凉意,更有注重养生者,已经开始考虑怎样“贴秋膘”了。昨日,记者就立秋之后如何养生走访了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军峰。对此,张军峰表示,虽然已经立了秋,但天气还是比较闷热。因此大家还应该注意防暑和除湿,千万别着急进补。
张军峰说:“漫漫夏季,除了炎热之外,还会出现多雨的天气,气候特点多以潮湿闷热为主,再加上人们为图凉爽,往往在睡眠、饮食、衣着等方面不注意,就特别容易被湿邪所侵。湿邪进入人体后,就会出现胸膈满闷、饮食无味、头昏脑涨以及肢体困重等症状。古语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所以,大家在当前这个时间段,养生还是要以除湿为主。”
接着,张军峰解释:“如果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人们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还有不少人早上起来后会出现口臭,不想吃饭或者吃饭后觉得胃胀,大便稀、黏,排起来费劲等症状。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白带增多且颜色发黄等现象,也可能是受到湿热的侵袭。另外,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湿热的侵袭,尤其是30~45岁的人,属生命中‘土’的年龄段,体内湿气比较重,夏秋之交属中医所说的‘长夏’季节,也对应五行中的‘土’,内外相合,湿上加湿,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那么,夏秋交接之际,湿热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应该如何调理,张军峰表示:“状况比较严重的,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方法还是不妨一试。比如蔬菜,可以把香菜等一些芳香类蔬菜作为配菜来吃,以清除体内湿气;把黄豆芽、绿豆芽、冬瓜、木瓜、山药等当成主菜来吃,有利湿的作用。另外,竹叶、荷叶可以清热,每天泡茶喝,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湿热。而像生姜、大茴香、桂皮等烹饪用的香料,也具有祛寒、除湿、发汗等功效。至于禁忌方面,要少吃油腻、甜味之物,预防湿热。此外,最好不要在空调房间里多待,多运动出汗,也能帮助除湿。”
最后,张军峰提醒,很多人在夏季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现象。所以,我国自古就有秋季进补之说,目的主要是对夏季损耗的能量进行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不过,现代人的生活和饮食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不应该一进入秋季就大吃大喝,这样会把湿邪、热邪“关”在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