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前段时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成功实施我市首例颅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溶栓术。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的男性患者在母亲的陪同下,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就诊。神经内科一区医生经过详细询问后得知,这位患者出现面部带状疱疹伴轻微头痛症状已有20多天,在其他医院治疗几天后头痛症状明显加重。于是,这家医院的医生怀疑其患上了“颅内感染”,便建议患者家属带患者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诊治。
随后,医生立刻对患者进行了腰穿检查。检查结果虽然显示患者的脑压及脑脊液均无明显异常,但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又突发癫痫。一时间,诊治陷入困境中,神经内科一区主任郑献召得知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马上调整了诊治思路,建议患者进行完善的影像学检查以及几天后再次进行腰穿复查。
几天后,患者再次进行了腰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脑压已出现异常;头颅磁共振结果显示,患者为静脉性脑梗塞、上矢状窦显示欠佳。根据检查结果,郑献召确诊患者患上了极为少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
据介绍,颅内静脉窦血栓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足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且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也没有特异性,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另外,该病好发于青年人和儿童,成人患者中四分之三为女性,且70%~85%的女性在育龄期发病。该病病因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还有20%~35%的患者病因不明,其常见的病因如头面部化脓性感染、各种血行感染、妊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严重脱水、休克、恶病质、心功能不全等。同时,该病临床表现复杂而不典型,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患者出现头痛症状,其他常见症状为眼底视乳头水肿、癫痫及意识改变等。
按照以前的治疗经验,对这类患者一般进行抗凝治疗,让患者自行建立新的静脉循环。不过,临床表现往往效果较差,容易因长期颅内高压导致视力下降、脑萎缩、痴呆等。在考虑到患者的年龄以及其他情况后,郑献召建议进行急性期介入溶栓术。
虽然介入治疗现在已经十分普遍,但是对于此次手术,神经内科一区的医生感到有些棘手。原来,人们平时谈论的脑血管介入治疗,都以动脉系统疾病较多,颅内静脉窦血栓本身发病就少,静脉系统介入治疗更是没有经验可谈。而且,由于颅内静脉较动脉弹性差、变异多、窦壁薄、无平滑肌,介入操作时又要顺着血管逆流而上,这样看似静脉窦较粗,实际上导管、导丝不易到达血栓位置,且出血风险又大。
在进行术前讨论时,神经内科一区医生制订了科学的方案。即使如此,大家依然存在一些顾虑。对此,郑献召一边鼓舞士气,一边让医生张三军、杨加青、宋学云加入介入小组,充分细化操作步骤、评估预测操作风险。
手术中,医生对患者实施了左侧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右侧股静脉穿刺……然后,手术导管导丝先后沿右侧及左侧颈静脉、静脉窦试着送入,最后终于到达上矢状窦血栓处。
术后,患者右侧股静脉要留置多个导管持续泵入溶栓药物,右腿需要制动5~7天。可是,由于平卧时间较长、休息不好,患者出现了情绪不稳、肢体乱动等情况。在神经内科一区护士长魏玲玲的带领下,护理人员耐心地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一周后,患者头部的不适感消失。经过复查,患者的上矢状窦显影了,颅内压也正常了。看着检查结果,患者和家属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