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天罡
“黄主任,快帮我看看,我这是咋了?”8月11日9时许,记者正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四科办公室对主任黄华进行采访时,一位女性患者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据这位患者介绍,今天早上她在散步时,突然出现头晕、右手臂发麻等症状。“我以前有高血压病史,这次虽然像高血压病的症状,但万一要还有其他病咋办?”这位患者担忧地说。
“你有这个意识非常好,高血压病、颈椎病、脑血管病等都有头晕、肢体发麻等症状。”黄华一边说一边拿出根小木棍,轻轻地点着她的脸、手臂、双手,然后问她两边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脸上的感觉一样,右手臂没有感觉。”这位患者回答道。随后,黄华用听诊器听了听她脖子上的静脉以及心脏,又用叩诊锤轻轻地敲了敲她的手臂及手腕的反射神经,又为她测量了一下血压。经过检查,黄华发现这位患者的血压有些高。“脖颈内没有硬块,以后要注意控制血压,提早进行一些康复活动,避免引发脑卒中。”黄华嘱咐道。
据黄华介绍,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腔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根本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外或颅内动脉中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获得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周部脑组织的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供不应求所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及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严重者可引起死亡。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等。“对于脑卒中患者,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效果越好。”黄华向记者介绍,“我们科平时一直向患者宣传早期康复治疗理念,并结合其他的治疗手段,把发病的危险降到最低。”
今年1月份的一天上午,正在办公室查看病历的黄华接诊了一位患者。黄华看到,这位患者的面部表情非常不自然,脑袋后面还有一小块突起。据患者的家人介绍,这位患者在吃饭时突然说不出话,并摔倒在地。经过检查,黄华确诊其得了脑梗塞,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经过考虑,黄华决定先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以达到抗凝、扩血管、营养神经等目的。
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这位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黄华又对其进行了关节活动、电刺激、按摩等康复治疗,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对患者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一个月后,患者康复出院,身体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患者来医院看病是对医院的信任,更是对医生的信任,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对复杂的病情耐心诊断,不能错过任何一个细节。”黄华说。记者在采访时还注意到,黄华每到一张病床前,都会耐心询问患者的状况,用叩诊锤、听诊器等进行辅助检查,认真记录各项数据,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比对,以便调整每天的用药。
“这里的医生医术高、服务好,这些年我一直在这里看病。”见到记者来采访,一位老年患者夸赞道。
专家链接:
黄华,市第五人民医院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焦作分会神经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的早期血管内溶栓、脑疝昏迷等危重疾病的救治。
健康热线:13938150897 (0391)23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