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阳猴戏: 没落的猴戏江湖
清化竹扇两大系列产品面市
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李洪福山水画全国画展获奖
开封灌汤包: 提起像灯笼 放下似菊花
出游哪里去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阳猴戏: 没落的猴戏江湖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正在表演的耍猴艺人。 王梦梦 摄
  猴子骑车。 王梦梦 摄
  猴子拉车。 王梦梦 摄
  憨态可掬的猴子。 王梦梦 摄
 
   

  提起猴子会让你想起什么?是不是《西游记》里的美猴王孙悟空呢?而在现实生活中,你除了去公园或者景区看猴子外,还看过“一个扁担两个箱,肩挑家当手牵猴”的猴戏艺人吗?然而,在七贤民俗村里,就有一位来自南阳市新野县沙堰镇的猴戏艺人王保俊,正在将这项绵延百年的古老技艺艰难地传承着。

  猴戏——养猴人的亲儿至宝

  “都来看都来瞧,南阳猴戏来到了。来的早了早点看,来的晚了晚点瞧。”王保俊在七贤民俗村的空地上拉开了腔。不用搭台,无须灯光,圈一块空场,敲一下锣鼓,挥上一鞭子,拽住猴绳子,吆喝一嗓子,就是一出好戏。

  只见三只猴子在王保俊的号令下演绎着嬉笑怒骂,逗得全场捧腹。现场,猴鞭啪啪响,猴子全力“反抗”,一个扔石头,一个抓人脸,一个夺鞭子,引得全场观众鼓掌叫好,这正是表演气氛的最高潮。可王保俊心里明了,默契的驯养关系之下,鞭子既不会打在猴子身上,猴子也不会用力抓挠人脸,逢场作戏,完美配合,灵性的生物将一切演绎得恰到好处。

  看不到猴戏已有很多年了,至今记者还记着幼时一场“免费”的猴戏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心情的狂欢。是的,你没看错,“免费”!作为跑江湖卖艺的猴戏艺人,他们是不会强制收观众的钱的,给不给全凭自觉。早年看猴戏的记忆本已随着许久未见的猴戏艺人而日渐尘封、淡漠,但在七贤民俗村看到王保俊后又重新清晰。

  “表演中让猴子站立、背手、蹲下、敬礼、骑车,看似简单的动作,训练并不容易。要将一只生猴训练成艺猴,最短也需要一年时间,一个动作更是要反复练上几个月。”53岁的王保俊告诉记者。他已有近40年的耍猴生涯,每一只猴子,他都要像哄孩子一样地哄它们。

  王保俊告诉记者,家中每顿饭的第一碗,他一定要端给猴子。瓜子、花生、香蕉、苹果,训练时的奖励必不可少。“不听话的时候就吓唬,不能真打。脾气越暴躁的猴子其实越聪明,要有耐心和它们慢慢磨。说我们虐待动物的,其实真不是这样。它们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打坏了谁舍得?”王保俊说。和人类一样,猴子也常会感冒发烧,从小就要打疫苗,成年后,还要提防它们因争执打架造成的伤口,养只猴子并不比养个孩子容易。

  猴戏——吴承恩的灵感之源

  猴戏,曾经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珍贵的一角。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成长,它也仿佛渐渐地消失了。在我国,最好看的猴戏莫过于《西游记》中的美猴王,这可是中华艺术长河中久盛不衰的经典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曾在南阳新野县出任县令,其笔下的美猴王,正脱胎于可爱幽默、活泼顽皮的猴戏。

  《西游记》第一回中刻画孙悟空的前身——仙石的形态,就是以新野现存的汉议事台为背景。仙石的通体尺寸与汉议事台的尺寸完全相同,可见吴承恩对新野的人情风貌多么熟悉。据南阳新野县保存的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吴承恩曾任新野县令,常到城北几村庄巡察,观看猴艺,兴致来了一看就是一天,有时还亲自上去玩一把,逗得台下满场捧腹大笑。特别是鲍湾、于湾、车湾、冀湾等村庄,庄庄有猴,膘肥体壮,艺术精湛。故县令曰:真谓“猴王村”也。而在新野县,自汉朝就有一座猴王庙。如今,经过整修新建的猴王庙,仍是村里众多猴戏艺人出门前必要祭拜的场所。奉上几柱长香,对着猴王塑像虔敬的拜上几拜,以保证今年的行程风调雨顺、金银满钵。

  吴承恩在任期间,深居简出,处处留心,耳濡目染了新野县的民俗风情,尤其对新野的传统民间艺术猴戏更是入耳入脑、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西游记》中大量地运用了新野的方言。如新野人称“饺子”为“扁食”,称动物“不安静”为“骨冗”等,此类方言在《西游记》中比比皆是,足见吴承恩对新野的民间习俗了解之深。也许,因为有了他对新野猴戏细致入微地观察,有了新野猴戏中活灵活现的猴子情态,才有了神话力作《西游记》中招人喜爱的猴王形象。

  猴戏——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南阳猴戏,千年相传。文革时期,猴子被当作四害,艺人们一度将猴子放在自家的地窖内保护。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艺术形式多元,猴戏从艺者曾一度达到四五万人,家家养,户户玩,祖传父,父传子,父子兄弟携伴同行,北上至东北内蒙古,南下至云南广西,走街串巷,随遇而安,遍地生花,笑满九州。

  其实,在古代,猴戏主要服务于宫廷贵族和官僚。进入民间以后,则变成了下层百姓行乞的手段,耍猴也被人看成是“下九流”的行当。民间一首《下九流》的歌谣道出了猴戏艺人的心酸,歌谣中唱到:“一流玩马二玩猴,三流割脚四剃头,五流幻术六流丐,七优八娼九吹手。”

  王保俊告诉记者,就算到了今天,仍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利用猴子卖艺的“乞讨”行为。加之涉嫌动物虐待,南阳猴戏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被一些人质疑为“旧俗陋习”。在近40年的耍猴生涯中,王保俊天南海北不知跑过多少地方,而流浪就像是他们身上的一块烙印。

  以前,文化娱乐项目很少,没有网络,甚至连电视都很少。所以,无论大人小孩儿,见到耍猴艺人都很开心。但随着时代进步,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对猴戏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现在后继无人、日益衰落的窘况,就像那个背影,渐远渐淡,已经快要消失,直至再也不见。

  “不让出去耍猴,这个真是心里放不下,也真舍不得。”谈到面临即将消失的南阳猴戏,王保俊说。这么多年,他走南闯北,吃了不少苦,如果只是为了赚钱,他完全可以种地养活自己。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他不希望在他这一辈消亡,就是希望通过全国各地的演出,让更多人关注南阳猴戏,想办法让它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李 锴 实习生 王妍月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