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阳猴戏: 没落的猴戏江湖
清化竹扇两大系列产品面市
文化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李洪福山水画全国画展获奖
开封灌汤包: 提起像灯笼 放下似菊花
出游哪里去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8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封灌汤包: 提起像灯笼 放下似菊花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热腾腾的灌汤包。 王梦梦 摄
 
   

  说起河南小吃,大多数人第一印象里肯定就要谈起开封小吃了。而提到开封小吃,那就不得不说开封的灌汤包子。“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恐怕是对开封灌汤包最到位的描述了。那么,不去开封能不能吃到地道的开封灌汤包呢?还真有,就在七贤民俗村小吃街上,地地道道的开封人做出来的,随蒸随吃,就笼上桌。

  皮薄馅香 汤汁鲜美

  吃开封灌汤包,第一个步骤就是看。灌汤包子皮薄,洁白如景德镇细瓷,有透明之感。包子上有精工捏制皱褶,均匀得不行。搁在白瓷盘上看,灌汤包子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这个唯美主义的赏析过程,不可或缺。“提起一绺丝,放下一薄团。皮像菊花心,馅似玫瑰瓣”。这或许就是对开封灌汤包最好的评价了。

  开封灌汤包不仅外形美观,其馅料也精美别致。因为其为灌汤包,顾名思义,最重要的就是包子里有汤。开封灌汤包,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灌汤包,汤列第一位。肉馅和鲜汤,融汇在包子里,把北方人对面、肉、汤三者的追求统一了起来,这恐怕是河南人在中华饮食史上最让人赞叹的发明之一。美食文学家古青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记述开封灌汤包:“吃灌汤包子,汤的存在列第一位,肉馅次之,面皮次次之。汤如诗歌,肉馅为散文,面皮为小说。因为小说是什么都包容的,散文精粹一点,诗歌便就是文中精华了。”

  “开封人吃包子有个说法,‘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正在蒸包子的郭玉山告诉记者。在过去,提汤包是食客必修的一门技术活:必须用三根指尖轻轻撮住汤包上的褶皱,小心翼翼地轻轻提起,再慢慢从笼屉移到碟中食用。因此,在他们开封吃小笼灌汤包的秘诀就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口吃、满嘴香。

  按照这种方法,记者端起盆子小心翼翼咬了小口,抿一口里面的汤,果真很鲜,汤汁又浓又多,不停地汩汩吮进去,不仅没有把汤汁溢到身上,也没有被烫得龇牙咧嘴,包子所包裹的那种鲜美,驻留在了舌尖心头。汤汁喝完,露出真材实料的羊肉,这才能正式开吃这“包子”。此时,蘸点香醋和辣椒,品尝到的又是另外一种味道。

  源自北宋 改良留名

  这么美味的开封灌汤包源于何时呢?记者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灌汤包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时期,那时候叫灌浆馒头或者灌汤包子。在一本关于北宋年间开封府风俗人情最著名的著述《东京梦华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这王楼就是当年东京72家正店之一,而“山洞梅花包子”当时号称“东京第一”。北宋之后,灌汤包在开封流传下来。后来宋室南迁,也把灌汤包技艺带到了南方。

  上世纪20年代,名厨黄继善创办“第一点心馆”,主营灌汤包子。后来,他适应市场需求,对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如原来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发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后改为只用死面,不用发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和面工艺要求颇严,要经过搓、甩、拉、拽,几次贴水,几次贴面的“三软三硬”的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包子馅原掺有肉皮冻,吃多了腻口,后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调馅,去掉了甜酱,馅内只放姜末,不放葱。打馅很下功夫,一直把馅打得扯长丝而不断。

  此外,黄继善还改大笼为小笼蒸制,就笼上桌,既保持了包子的热度和形状的完美,又便于经营,很受顾客欢迎,此即为灌汤小笼包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灌汤小笼包子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黄继善开创的“第一楼包子馆”所经营的灌汤小笼包子,经过名师的不断改进,更具特色。其皮薄馅大,灌汤流油,软嫩鲜香,洁白光润,提起像灯笼,放下似菊花。远近闻名,吸引了大批开封市民和中外游客,多以品尝此名食为乐事。

  本报记者 李 锴 实习生 王妍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