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婧
实习生 盛 宇
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一些患者客观上存在对自身和他人的危险性。目前,我国采用的主要是“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康复模式,即患者出院后,由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对其进行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使精神疾病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得到恢复,帮助他们重返社会。
在这项研究当中,市精神病院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2014年,由该院精神科课题组研究的《重症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研究》项目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并获得了市2014年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刻苦研究成立课题组
据该项目主要负责人、精神科四病区主任张秀丽介绍,她在长期的工作中,深刻感受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后所面对的尴尬局面。“这些患者回到社会上,会感觉与其他人相差过大,无法适应,再加上受社会外界歧视、家属看护不严谨等因素,都会导致其出现妄想、幻听,引发肇事肇祸事件,严重的还可能会自杀。”张秀丽说。因此,在她看来,在医院的干预下,患者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内心都是脆弱的,社会外界人员的一些不理解,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看见他们回到社会上生活得不好,我们也是很着急。”张秀丽说。为此,她和同事们牺牲休息时间一起研究课题。等研究出眉目了,她又向医院领导汇报,并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
患者的期盼、领导的支持,都化作了无尽动力。张秀丽结合其他病区主任和医务科长的建议,并翻阅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研究资料后,于2012年9月份组建关于《重症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研究》的科研项目课题组。
个性化治疗成效初显
随后,课题组成员在我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点,对79名出院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良好的生活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开展问卷调查,对社区的居民进行走访,有针对性地开办讲座和发放宣传材料。通过宣传,减少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误解,帮助他们减少与患者之间的隔阂,从歧视变为关怀。
同时,课题组通过《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评估量表》,对受歧视的患者及家属进行统计,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在调查中,课题组发现,一些对精神疾病患者有歧视心理的居民其实并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担心这类患者会伤到自己或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因此才会表现出排斥这些患者的举动。
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主动和社区居民沟通,并将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分析和解释,经过近一年的走访和在社区举行讲座,张秀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看到了希望。
据他们调查和掌握的一组数据显示,通过一段时间的干预,社区普通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率有所下降。“社区居民不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让他们的身心有了极大改善,也从另一方面降低了复发率。”张秀丽说。
除了对精神疾病患者周围的人群进行引导外,精神疾病患者本身的康复治疗也十分重要。为此,张秀丽和同事们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个案管理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的状况,制订不一样的治疗方案。
“懒散的患者用勤快的办法,自闭的患者就用聊天的办法。”张秀丽告诉记者,因为这类患者回到家后,有些仍需要进行药物辅助治疗,而这些药物中含有镇定成分,因此他们表现得总是很懒散。为了帮助他们,课题组成员采取了多种治疗方式,例如要求患者回到家后,每天坚持早起洗漱,自己的衣物尽量自己洗;每天定时到外面锻炼;有针对性地和普通人聊天等。
任务布置得再好,可患者如果不愿完成该怎么办?对此,张秀丽笑着说:“医院的工作忙,我们会培训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关医生和护士,由他们督促患者执行。另外,每隔上一段时间,我们还会到患者家中进行回访,一方面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收集患者的信息。”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2013年,解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由10.2%下降到6.8%。这也标志着,课题组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同时,该项目的推广应用,也有效降低了重性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肇事肇祸率。
研究成果获得认可
张秀丽介绍,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许多患者出院回到社会后,因为种种的不适应再次回到医院,由此带来的经济负担全都压在家属身上,许多患者因为没有直系亲属,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没有,这也增加了医院的负担。
张秀丽表示,这项研究的成功,每年可为这类患者的家庭减轻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经济负担。同时,课题组在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获得了河南省精神病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专家的高度认可。
由于选题新颖、实用性强,由张秀丽撰写的《个案管理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在2013年获得河南省医学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
面对这些荣誉,张秀丽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但她更寄希望于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关注:“希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接纳和关注精神疾病患者,不要排斥他们,为他们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