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业已结束的国务院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国办近日发出整改通知,列出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一系列“动真格”之举表明,督查整改坚决杜绝“检查一阵风,过后一场空”,从而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检查浮光掠影,整改浅尝辄止,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以此次督查发现的问题为例,违规分配保障性住房、土地闲置、以虚假文件骗取中央补助资金等问题,在以往的专项检查中也曾发现,为什么屡查、屡犯、屡禁不止?其实,这背后暴露出整改不实的痼疾。“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要让整改实起来,必须认真出实招。一些问题屡纠不绝、边整边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走过场的多、出实招的少。比如,国办此次发出的整改问题清单中列举,有的省份普通国道、农村公路两个打包工程尚未完全落实到项目或分解到市县,对于这样的问题就应制定时间表、勾画路线图、明确责任人,才能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会议落实会议”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
“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要让整改实起来,必须敢于用硬招。督查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影响了财政预算的执行、项目投资的落地和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如期完成,更有个别问题和现象扰乱了正常工作秩序,违反了财经纪律,积聚了经济风险,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这样的问题和现象,政府必须敢于动真格,用硬招。这方面已有表率之举,如针对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国务院明确要求财政存量资金逾期未交回的,同级财政可通过调减当年或以后年度部门预算等方式扣回。经验证明,被整改单位有了“痛感”,整改才有望取得实效。
要让整改实起来,必须勇于出新招。应该看到,一些需要整改的问题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需要用新办法来破解。比如,有的地区棚户区改造开工率相对偏低,这与棚改到了攻坚阶段不无关系。当前,不少地方待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市场化运作难的硬骨头,一些地方财政困难,对棚改的资金支持压力加大。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创新融资机制。总之,我国已进入升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必须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督查整改要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还应创造条件让群众参与其中。各级政府一方面要问计于民,充分汲取更多智慧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让整改真正“实”起来,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