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影报道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神秘,容易被人忽略或遗忘,即使术中“刀光血影”。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低调,当你从睡梦中悄然苏醒时可能都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
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辛勤,每个生命体的每分每秒,都有他们的守护。
他们,就是守护生命的人——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麻醉医务工作者。
8月6日,记者如约走进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用镜头记录麻醉科医生神秘而又神圣工作的点点滴滴。
7时40分,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晨会开始。
晨会是当天麻醉科工作的重头戏,头一天的术前麻醉查房以及对当日手术病人的手术评估都要在晨会上有所通报。
当天心胸外科实施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年龄大,全麻须注意心脏功能的稳定。
妇科实施的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病人偏胖,麻醉中要格外注意麻醉穿刺是否顺利。
麻醉科主任张占军在认真听取大家的查房和麻醉方案实施意见后,再三叮嘱麻醉安全事宜。
新的、忙碌的、紧张的一天又开始了。
“为了防患于未然,麻醉科医生往往要在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作出正确估计,确定麻醉方案,选择最适当的麻醉方法和药物。与此同时,麻醉科医生在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要运筹帷幄,积极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在手术室更衣间,张占军向记者详细介绍。
麻醉科现有17名麻醉医生,他们不但要承担医院南北两个手术室16个手术间的手术麻醉任务,还要承担无痛胃肠镜、无痛妇科诊疗、介入科手术麻醉等工作,繁忙和艰辛可想而知。
8时20分,手术患者已陆续被接到手术间,麻醉医生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当天,南北两个手术室共有12个手术间同时开台。麻醉医生是每天最早进入手术室的人,患者及家属通常并不了解麻醉医生的价值,殊不知,在麻醉这个高风险的职业背后,麻醉医生每天所面对的都是生与死的考验,手术患者喉痉挛、困难气道、呕吐、误吸等每一种状况都时刻牵动着麻醉医生的神经。
检查监护仪、静脉给药、插管……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麻醉科副主任王延波总是一路小跑,在完成门诊肠镜科一例无痛胃镜麻醉后,又马不停蹄赶回手术室,因为这里还有2台更大的复杂手术麻醉任务在等待,真的一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像王延波这样的麻醉医生,平时没有节假日,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已成常态。
随着医院住院床位和手术量成倍增长,和全国绝大多数医院麻醉科一样,该院麻醉科医生数量也呈现严重不足的现象,麻醉科医生始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随着麻醉学的进步,许多以前病情复杂的不能手术的病人基本都要处在安全麻醉状态下,这又进一步加大了麻醉工作的难度,令麻醉医生身心负荷急剧加大。
医生、护士在手术室忙碌穿梭,手术仍在进行。
韩芳,是麻醉科资格最老的麻醉医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麻醉学科,当时的麻醉科麻醉医生稀缺,没有设备,靠的是仅有的一个供辅助呼吸的“皮球”和一个气管插管镜。就连国家高等医学院校也没有设立麻醉学专业,人们对麻醉的认识只是停留在“麻醉就是打一针,打麻药的水平”。身材弱小的韩芳这一干就是31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在手术台前忙碌,韩芳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有默默地守候,为患者“护航”。
张帅和韩磊是麻醉科最年轻的麻醉医生,在完成5年大学本科学业后,他们选择了麻醉这个学科,从此,每天从早上踏进手术室的那一刻起就与责任和担当联系在了一起,一直忙碌到夕阳西下。
没有光环,没有人们对手术医生妙手回春的赞赏。往往一台手术结束,病人醒来,家属首先感谢的是主刀医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麻醉科的医生早已习以为常。
手术成功,麻醉医生功不可没。手术者通过高超的手术技巧完成疾病的根治,麻醉医师负责维持手术患者在麻醉状态中心跳、呼吸、血循环、氧输送等基本生命功能,一旦病人出现大出血、循环衰竭甚至呼吸不好等风险时,麻醉医师就挑起了全力以赴挽救病人生命的重担。手术结束时,麻醉医师还得让病人舒适、安全地从麻醉中恢复。正是因为有了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患者才能顺利康复。
时针指向13时,仍有4台复杂的手术在继续。麻醉医生寸步不离地坚守在手术台前。
据了解,今年7月份,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共实施手术麻醉728台次,加上无痛胃肠镜、无痛妇科诊疗、介入科手术麻醉等,每月手术例数都要突破1000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