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少人接触抗战历史的渠道多是教科书、纪录片以及一些抗战剧,其实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就有很多亲身参与过那段历史的老人。他们的故事或许零碎,但却是抗战史上不可或缺的鲜活细节。他们或许是战士,或许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们的经历将留在这个国家的抗战史册里,留在后人记录的抗战故事里。
8月12日,记者驱车来到马村区演马街道办事处,探访抗日老兵范玉勤,通过他的叙述,追忆那段难忘的历史。
现年88岁的范玉勤16岁参军,在太行八分区修武县大队任战士。县大队主要在济源、武陟、温县、修武太行山沿线开展对日军和皇协军一个团的游击战。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担任过通信员、警卫员。在战场上,他打过游击,攻过据点,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
打游击战
1944年2月,刚入伍的范玉勤连枪都没有,便参加了武陟县宁郭镇的一场战斗。
“没有枪,就用手榴弹、刀。”范玉勤回忆,当时物质十分匮乏,连饭都吃不饱,根本就没有枪发给新兵,每个人一次只能领两三个手榴弹,想要枪只能从敌人手里夺。
范玉勤说,敌人非常狡猾,每占领一个地方都要修建碉堡,用于防御。白天,侦查员一般都是化装成农民去侦察地形;夜间,根据白天侦察的情况再对敌人进行袭击。
“当时敌强我弱,不能硬拼硬打,硬拼硬打要吃大亏,我们主要是保存实力,这是打游击战的办法。”范玉勤说,敌人的火力非常强,我军一般避免正面作战,只是利用少量兵力虚晃一下就撤,趁敌人不备的时候,用大量兵力采取侧面袭击方式攻进敌军根据地。
“一定要留一个小门给敌人跑,在路上设下埋伏,然后再一举歼灭敌人。如果把敌人堵死在里面,他们一定会拼死抵抗,反而不利于取胜。”说起打仗的技巧,范玉勤非常兴奋,“游击战要以巧取胜,声东击西,这样才能以少胜多。”
当警卫员
随着作战经验不断丰富,范玉勤17岁便当上了司令员黄新友的警卫员,主要负责司令员的安全和通信。
“那时候不论哪个级别的领导都是和普通兵一样,同吃同住,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一到战场上,冲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领导。”说到这,范玉勤很感慨,当通信员那一年,他就目睹了4个连长牺牲,后来他服务过的一个团长也牺牲了。
有一次,范玉勤随团长去修武侦察敌情,突然发现对面小树林中有一个身影在晃动。
“不好!有敌人!”范玉勤下意识推了团长一把,一声枪响,子弹正巧射中他的锁骨处。
“打仗哪有不受伤的,保护团长是我的职责,就是死也不能退缩!”说着范玉勤卷起裤子,展示了他腿上在别的战场上负的两次伤,“这不算啥,在战场上能活半年就叫老兵,我能活到现在很知足了。”
严守纪律
“当时很艰苦,身上穿的衣服是从家里带的,布鞋是村里妇女自发组织做的;一天就吃一斤小米,吃不饱就只能饿肚子。”说着,范玉勤饶有兴趣地演示起当时他最喜欢的美食做法:把面加水活成团,搓成棍的形状,再切成一个个小块,贴在大锅内一烤就成了大家爱吃的饼干了。
范玉勤回忆道,当时打仗都是背着干粮、碗、水壶、铁锨上战场,加上一支枪、4个手榴弹,身上负重能达到30公斤。有时在战场上缴获了敌军的武器、军鞋也舍不得扔就背在身上,但是只要超过30公斤就得自动扔掉,以防影响行军,这是纪律。
范玉勤说,当时部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严格,战士对百姓秋毫无犯,正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才最终取得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本报记者 麻 酩 见习记者 焦 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