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北京传来,我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
“中国优质小麦之都”落户焦作,这是继我市荣获“中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市”“全国小麦千斤市”“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荣誉之后,农业和粮食生产方面获得的又一殊荣。这既是全市广大农业、粮食系统工作者和小麦种植户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的重要成果。
市委书记孙立坤为此作出重要批示,他希望以此为起点、为动力,坚持科技兴粮、培育产业、打造品牌,不断提升焦作粮食特别是焦作小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焦作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焦作被命名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的喜讯传来,我市农业、粮食系统的干部工人无不欢欣鼓舞,小麦种业、粮食加工业人士和广大种植户更是拍手称快。他们纷纷表示,要以获此荣誉为契机、为动力,放大品牌效应,做大小麦产业,真正把我市小麦打造成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怎样才能把我市小麦打造成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有关局委和县市区,大量的调查采访,使记者深深地感到,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市不仅有基础、有条件,更有能力、有希望。
打造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我市有基础、有条件。
我市地处冬小麦栽培的最佳区域,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条件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当地群众有精耕细作的好传统。
我市小麦生产有高标准粮田。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强本固基保丰收的基础工程来抓,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资金整合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百千万”工程建设,先后出台了全市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实施意见、高标准粮田建设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市财政每年都要列出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扶持,每年扶持资金多达上百万元。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生产一线,现场协调解决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统筹整合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小农水重点县等涉农资金15.1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115万亩,占全市小麦播种面积的42.4%,使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得到大幅提升。这种以耕地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永久性粮田为鲜明特色的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我市小麦单产一次次破全国纪录,为小麦生产“十三连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市小麦高产闻名全国。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小麦专家组副组长郭天财称焦作是引领全国小麦生产的一面旗帜。国内农业、粮食业界也有“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之说。多年来,我市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思路,不断扩大高产创建规模,培育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一次次刷新了全国小麦单产历史最高纪录。今年,我市小麦高产创建共承担29个农业部万亩示范片任务,总面积达到40.4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14.9%,平均亩产达649公斤。温县整县推进平均亩产达到660公斤,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平均亩产678公斤,修武县郇封镇万箱铺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698公斤,均创全国最高纪录。今年,全市夏粮生产在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全市271万亩小麦平均单产比上年增产8.3公斤,达到破纪录的565.9公斤,成功实现“十三连增”。
我市是享誉全国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为了提高优质小麦的生产比重,我市采取种子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种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五化”措施,使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大幅度增长。为加快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我市采用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办法,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始终以当今最好的品种应用于小麦生产,小麦产量水平不断实现新飞跃。今年,我市重点推广了焦麦266、豫麦49-198等我市种子企业选育的本地良种和矮抗58、周麦16、周麦22等引进良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为我市小麦丰产丰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小麦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使我市成为河南省优质小麦重要出口基地之一。
我市是黄淮海地区规模最大的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我市充分发挥小麦产量高、质量优、品种好三大优势,瞄准黄淮海麦区种子市场需求,积极采取政府推动、财政驱动、科技拉动、龙头带动等措施,强力培育小麦种子新产业,使小麦种子基地建设年年都有新突破。我市先后成立了3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河南平安种业、怀川种业分别建立了民营种业院士工作站。目前,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数量居全省第三位,累计有28个品种通过审定,其中3个品种通过国审,15个品种通过省审,豫麦49-19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全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达101万亩,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37.3%,可生产优质小麦种子50万吨,占全省小麦种子繁育总面积的半壁江山。河南平安种业先后培育出18个小麦优质高产新品种(系)。其中,豫麦49号、平安6号、平安8号通过国家审定;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7号、平安9号通过河南省审定。河南平安种业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良小麦品种1亿公斤,销售网络遍布黄淮麦区等8个省市。据统计,该公司已审定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2.4亿亩,增产小麦95.3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46.9亿元。
我市有成熟的小麦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和应变管理措施。我市创导的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细耙、精细整地、节水灌溉、良种良法、适期播种、氮肥后移、化学除草等集成技术,为小麦生产实现“十三连增”提供了技术支撑。我市还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全面落实“六统一”技术模式和“六有”工作机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产集成技术体系,做到了看有典型、学有样板,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
如何做大我市小麦产业、打造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
“要继续加大‘中国优质小麦之都’等品牌宣传力度。”市粮食局局长杜拥军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酒香也要勤吆喝。焦作是‘我国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全国优质小麦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又刚刚获得‘中国优质小麦之都’之美誉。在‘互联网+’时代,叫响这些品牌,擦亮这些名片,对提高焦作粮食特别是焦作小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做强小麦产业、带动我市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人们买灯泡都要挑牌子,而在我市小麦产业中,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也不少,我们要利用媒体、各种展会和平台,大力宣传焦作小麦产业发展上获得的殊荣,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真正把焦作小麦打造成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要继续加大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研发、繁育、推广和精深加工力度,向高产优质品种、小麦种子产业和精深加工要效益。我市人均耕地仅0.8亩,每年小麦种植面积在270万亩上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总产、实现增效增收根本行不通,只有从小麦单产上求突破,在小麦品质上求突破,在小麦精深加工上求突破,才是做大小麦产业的最佳选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种子企业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加快小麦高产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始终以当今最优的品种应用于小麦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种子产业,这样不仅可以带动我市种粮农民增收,而且也有利于黄淮海麦区的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去年,我市向黄淮海麦区销售优质小麦种子2.5亿公斤,供种面积达3700万亩,每亩良种按增产30公斤计算,今年增产粮食11.2亿公斤,增收26.4亿元。此外,我市还要大力发展小麦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小麦增加值,让焦作小麦加工产品走向全国。
要让我市农民更多分享小麦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做强小麦产业,必须纵向延伸产业链、价值链。虽然我市小麦生产增加值所占份额很小,但其衍生出的绝大部分增加值产生在小麦种子繁育、小麦精深加工等链条中。因此,要做强小麦生产、做优种子产业、做活精深加工,在推进小麦产业链的融合延伸中,大力推进小麦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小麦精深加工,着力完善农产品流通、销售和品牌建设,让我市农民在小麦产业链推进中分享不同环节的收益。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农业、粮食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种植户的共同努力,打造中国优质小麦第一品牌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本报记者 杨仕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