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广利灌区流域,有一条名叫丰稔河的引沁河水灌溉农田、泽被乡民的河渠。丰稔河的一条支渠从我家乡村北流过,这条支渠被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北大河。
今年开春,北大河重新疏浚放水的消息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时常回忆起北大河,回忆围绕这条河发生的故事,回忆这条河带给我的欢乐。
明嘉靖二十五年至天启年间,济源县沁水枋口(今五龙口)共开凿利丰、广济、广惠、永利、兴利等五条引水河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其中,利丰渠是“五龙”中开凿最早的一道河渠。
利丰渠也称丰稔河,是由我们柏香镇杨氏家族开挖而成的。明朝初年,我族先祖、北宋名将杨业第十九世嫡传后裔杨雄(字克成),由应天府六合县迁居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柏香镇,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很快成为当地望族。为了改善族人农田灌溉条件,明嘉靖二十五年,其玄孙杨纯拿出自己积蓄的780两白银,购买了济源县农民的135亩地,开挖成这条由济源五龙口镇到沁阳柏香镇的河渠。
恩贡生、清初桂林府推官杨挺生在《丰稔河碑记》曰:“明嘉靖二十五年,济源县沁水枋口肇开丰稔河。余曾叔祖纯以七百八十金,易济民李文纪等七十三户地一顷三十五亩,丰稔于是有口有身。”
清顺治十二年进士、直隶井陉兵备道杨蕃生的《修复利丰河碑记》写道:“利丰河肇开于明嘉靖二十五年……,其口其身为余族伯大中丞(杨)嗣修之叔祖纯以七百八十金易济民地,一口两腹,南丰稔,北利仁,至程村天平闸分焉,延袤百余里,灌溉河济两邑田,为利至溥也。”
清乾隆十年进士、翰林、江西崇义县知县范泰恒在《重浚利丰河记》中记载:“河内多水渠,民受其利。其大者,广济渠外,乃有利丰河,河故名丰稔。创于明嘉靖二十五年,久且废。万历四十三年,……(河)分而为二,曰利人(仁)、丰稔,建太公闸以阏之。后……移闸程村之西,易名天平,两行如故。东流为利人(仁)……。丰稔流东南,至樊(家)庄,复分南北支……”
据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及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记载:丰稔河由济源程村东南流至朱村、樊家庄小天平闸后,又分为南北两支渠。其中,丰稔北渠自济源东许村起,至沁史村,入河内县境后,向东流至柏香镇官河桥;再由官河桥东的朱庄村,东南向流至金香村入温县境,经于村、双流(今峻山)等村汇入猪龙河,全长六十里。丰稔北渠在济源、河内、温县境内分为数道堰闸,经过无数条毛渠灌溉河渠两岸的农田。
丰稔北渠自西向东在我们村北经过,被我们村的乡亲们称为北大河。北大河的几条小毛渠由北向南,最后汇入柏香镇北的广利总干渠(古称济河),滋润着我们全村近千亩农田。
北大河是我家乡的母亲河,从明嘉靖年到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年间,她在滋润着农田的同时,也为乡亲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留下了我孩童时数不清的美好记忆。那时候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草在河水中摇曳,小鱼儿在草丛中穿梭,大妈大嫂们在河水旁浆洗衣物、淘麦洗菜。我和小伙伴儿经常在这条河里捉鱼摸虾、游泳嬉戏、打水仗。
在我还是少儿的时候,我们村的庄稼全部由北大河来灌溉。每逢浇地的时候,河水沿着地头的毛渠哗哗流进田间,经常有尺多长的鲫鱼、鲶鱼扑扑腾腾随水而来,不时就会给浇地的人一个惊喜。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因上游河道断流,北大河逐渐被填埋堵塞,由一条利河变成了排涝用的小涝河,我们村从此成了井灌区。几十年过去了,满地里都打了机井,机井越打越深,水位越来越低,遇到大旱天,机井深不见底,深井泵抽出来的水在地里不见往前流。每逢浇地时,架水泵、摆地龙,人们要在庄稼地里跑无数个来回,既费力又费时,使出八股子劲儿也就折腾个地皮湿,浇一亩地往往需要几个小时。
每当这时候,乡亲们便怀念起河水灌溉时代的逍遥自在,更怀念北大河带给人们的快乐,都幻想着有一天能重新用上河水浇地。
乡亲们谁也没有想到,40多年过去了,这个幻想竟真的又变成了现实——北大河又要通水了!
2010年开始,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投入巨资上马了北大河疏通改造工程;2013年春天,沁阳市政府又利用亚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为我们村及周边的5个行政村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修渠建闸,有效改善了这几个村的农田灌溉条件。今年开春后,新疏通的北大河投入使用,乡亲们在时隔40年后终于又用上了河水浇地。
北大河重新通水的消息是退休在家的保朝叔通过微信告诉我的。开春后的一天晚上,保朝叔发来微信说,北大河开始放水了,回来看看吧,也写个新闻稿宣传宣传。
突然听到北大河重新有水的消息,让我激动了一整夜。第二天是双休日,我一大早便赶忙乘车回到了50公里外的农村老家——沁阳市柏香镇东司马村。
保朝叔带我绕着刚刚通水的北大河和几条田间灌溉渠走了一圈,在村西地、村北地都有人在用河水浇地。看着河水哗哗奔涌进麦田,仿佛听到了麦苗在欢快地唱歌。一名正在村西地浇地的村民深有感触地说:“用河水浇地真得劲呀,开个口让它可劲儿地流,可劲儿地灌,站在地头就把地浇透了。”
……
告别留存记忆的家乡,回到喧嚣的城市里,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北大河的前世今生,北大河带给我的美好记忆,乡亲们对于北大河溢于言表的情感,都深深激动着我。于是,我打开电脑,用蹩脚的“二指禅”打字法敲打着键盘,一气呵成了1000多字的《又见童年北大河》,我把这篇满是深情的稿件传递到报社,不久便见诸报端。至此,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乡亲们交代的任务完成了!
又见童年北大河!北大河,永远铭记在我心中的北大河,我魂系梦绕的母亲河!
注释:
■杨嗣修(1563年~1644年),字景欧,河内柏香镇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三甲88名进士,“初授行人,转任户部主事,出守衡州府,调任汾州,升登州副使,再迁榆林道。”崇祯元年四月,他由榆林道台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人称“杨都堂”,著有《春秋叙实编》《从心漫书》等。
■杨挺生,明末宁夏巡抚杨嗣修长子,恩贡生,河内柏香镇人,曾任甘肃庆阳府推官、广西桂林府推官。
■杨蕃生,字植菴,号素懦,河内柏香镇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壬辰科三甲30名进士,初授大同府推官,迁户部郎中,升直隶井陉兵备道,著有《文体八法要览》。
■范泰恒,字松年,号无厓,河内人,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科三甲131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江西崇义县知县,工古文,著有《燕川集》六卷,收入《四库总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