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胆小,缺乏自信心,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怎么办?
心理学研究表明,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胆小的背后在于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克服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他人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行为”。
这样的孩子会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咎于自己“笨”,这对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一大打击。因而,这些孩子往往表现出回避挑战,渴望得到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他们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低坚持性”,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并产生负性的自我认知和不良情绪,形成一种非适应性的“无助反应模式”,并用这种无助行为消极地保护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失败归因方式的形成,与儿童的智力并无关系,而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及失败后的评价有关。若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使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便导致经常失败。一方面,孩子由于经常失败使家长由期望变失望,从而招致家长更多的批评、抱怨和贬低,孩子由此更加沮丧,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与自信,并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另一方面,过多失败体验势必影响孩子自我信念的确立,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自我认同,进而构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于在面对困难时,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这类孩子经常把困难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威胁,行动时把“成绩”当成追求的目标,尽量回避困难,对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厌倦态度,并产生退缩倾向。
为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缺点,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是改变过于在意孩子短处的做法。要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予充分肯定,使他们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重拾自信。
二是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说过类似“这么简单都不会,你真笨!”的话语,也在无意间否定了孩子的能力,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为了保护自尊,孩子学会了沉默:孩子不说话,家长就不会说他笨了。
三是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成功的错误认识。在孩子失败时,不要动不动就责骂他“笨”,质疑他的能力。家长可以在孩子生活与学习时,利用各种实例教育他们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学习和训练成果的一种标志,失败只代表学习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只要更加努力学习,就会取得成功。
四是强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训练。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体验失败。比如,家长与孩子谈谈失败经历与体会,或与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共享成功与失败的体验。同时,家长还可以训练孩子“负重”,即让孩子承担有难度的任务,努力就能完成,完成后可以得到肯定与赞扬;不努力就会失败,失败后就会受到批评和责罚。
盆栽奶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