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面条的身影遍及大江南北,品种丰富。在焦作,数不清的面条品种更是各有各的味道,浆面条、扯面、土信面、炒面、牛肉面……在七贤民俗村,一家名为扯面大骨头的饭店专卖许良扯面,这可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传统美食,值得品尝。
看似简单,美味难挡
午饭时间,记者走进扯面大骨头店,已经没有空余的桌子了,只好在店外与其他客人拼了张桌。
因为人多,等的时间也比较长。其他桌的顾客呼噜呼噜地吃着面条,没有一点斯文相,心里纳闷真那么香?隔壁桌上了一碗面,香气扑鼻,既像烩面又不是烩面,可散发出的味道却勾人味蕾。记者拉住服务员问这是什么面,答曰:许良扯面。
终于等到自己的许良扯面上桌了,第一感觉是这许良扯面的做法太简单了,把面拉成又宽又扁的带状,浇上卤,看起来就是一大碗宽宽的面条,里面夹杂着几根青菜。
不过闻起来倒是挺香的。学着别人倒了点醋,然后拿筷子把面条搅拌均匀。这时候看起来品相不错了,用猪肉和黄花菜、鸡蛋、木耳等11种蔬菜丁调出来的卤与面条拌在一起,漂着红艳艳的辣椒油,特别诱人。夹起一筷子面送到嘴里,感觉香香的,面条也很筋道,有点嚼头,整个面非常够味儿,这时已经顾不得细品了,埋头苦吃,一大碗面很快便一扫而光。
摔打扯拉,筋道绵软
许良扯面不仅好吃,扯面的制作过程也与兰州拉面一样,极具观赏性。只见店主崔大鹏根据顾客要求的面量,用刀将醒好的面片切成一条一条,然后他两手握住五六条面的两端,借助面板摔打,扯成或窄或薄或粗或细的面条,沸水下锅,待面煮熟后,浇上特制的肉卤,一碗香喷喷的扯面做成了。
“许良扯面是很有博爱特色的小吃,油而不腻,回味无穷。做扯面,和面的技术是最关键的。”崔大鹏说,和面时有几个关键点:水和面的比例是一个关键,做扯面要求和的面要软,一般是一斤面六两多水。和面的方式也比较重要,要先把面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再兑水扎软,完了用湿布蒙住。醒面也是必需的,和好的面醒半小时后才好用。
“面弄好了算是成功了一小半,接下来该摊面切面扯面了。”和好的面醒了一会儿后,崔大鹏在面板上撒一些干面粉,把醒好的面从面盆中取出,用手捏成长条状,放在案板上用干面粉滚匀,然后压扁,再用擀面杖擀开。之后,把摊开的面一条条切成和厚度相仿宽度的细条,然后双手各执细条一端,上下抖动,轻轻摔打,扯成面条后即可下锅。
“扯面是一条条下锅的,一般最后一条入锅时,先前下的面已经煮熟,稍等就可以出锅了。”崔大鹏说。热腾腾的扯面,浇上自己喜欢的调料,或番茄酱或肉炸酱或炖菜,配上香喷喷的老陈醋,油汪汪的红辣子,挑一根放到嘴里一吸一嘬,扯面特有的筋道和绵软,让人回味无穷。
许良餐饮,源远流长
长长的扯面因为其长而不断,是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的必吃食品,扯面又宽又长,寓意长命百岁。此外,古时吃扯面意即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这种习俗一直沿袭下来。吃扯面除寓意长寿外,还代表敬老。
许良扯面的历史,由于目前没有相关资料,暂时无法考证。据了解,扯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秦汉时称为“汤饼”,隋唐时叫“长寿面”,宋元时又改称“水滑面”,是历史悠久的面食之一。它不同于拉面,面宽而厚,不添加任何拉面剂,只添加鸡蛋和鸭蛋,注重面粉质量的选择和筋道,讲求营养和天然的面香。
许良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早在公元1119年,便有许良巷之称。明正德年间,文定公何瑭将之改为许良镇,清时称凤凰街,又称竹坞郡,民国时期冯玉祥改为中山镇。1946年,为追念革命烈士奚英,将之改为奚英镇,1992年又改为许良镇。自古以来,许良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是晋东南及豫西北一带有名的集贸重镇。由于比较富裕,来往人员较多,自古以来,许良的餐饮文化就比较丰富,风味美食也比较多。
历史上,古怀庆府经历过明朝洪武三年、洪武二十五年和永乐元年等几次人口大迁移,有可能在餐饮文化上进行过融合,极有可能从明朝开始,许良就有了扯面这种面食。
目前,七贤民俗村内的扯面大骨头店已颇具名气,凡是到这里的游客,都想吃一碗热腾腾的许良扯面。这里的扯面在扯制时,会根据顾客要求分宽窄、薄厚、粗细几种,喜欢吃什么样的面任您选择,不妨去尝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