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0日举办的太极文化产品博览会上,一个食品展位前香味四溢,吸引很多人围观品尝。“感觉就是和普通猪肉味道不一样。”尝过的人不约而同都有这个感受。这是来自马村区的一位普通饲养户赵世军将自己饲养的生态猪做成肉成品请人们现场品尝。听说其历经7年多的艰辛探索,已经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安全优质养猪技术,有部分商家表示出愿与其合作的意向,这让赵世军看到了希望。
赵世军已经50多岁了,是原马村区粮食系统一名下岗职工。说起7年来经历的困惑和探索,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10年前,赵世军在回家的路上无意中捡到一只小猪仔。出于对生命的关爱,他把小猪仔带回家养了起来。“开始啥也不懂,买了喂肉鸡的饲料喂养猪仔,死活任由天命吧!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猪仔很快长到15公斤多。当我回家时,猪仔就跟小狗一样围着我转,十分可爱。”没想到,这一养猪经历让赵世军爱上了养猪。于是,赵世军在朋友的资助下,在马村区演马街道山后村承包了十几亩土地,买入40多头猪仔,开始了饲养。开始还顺利,但是中间遇到过问题,死了几头猪。他开始购买大量书籍进行学习,并向人请教,逐步掌握了饲养技术。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新闻上不断出现注水猪、瘦肉精等新闻。刚养猪时,有一次生猪即将销售时,有一头猪突然发烧了。当时,收购商让我买药给猪注射5支400万单位的青霉素加氨基比林,第二天直接送到屠宰场。”赵世军问“第二天猪身体里的药物就能排出去吗?”收购商说:“没人管这事。”
夜深人静之时,躺在床上的赵世军想起白天发生的事,久久难以入睡。“这样含有药物残留的猪肉会不会对人体不利?要是能养出生态健康的无公害猪,岂不利国利民?”怀着这样的想法,赵世军开始探索生态健康的养猪技术。
“猪的健康和人一样。”一个有着多年饲养经验的人的一句话点醒了赵世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夏咸柱等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建立我国新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书”中关于用中医、中兽医药的体系处理饲养中问题的方法,为他指明了方向。于是,在饲养第二批生猪时,赵世军在饲养中,尽量减少西药用量。如果碰上生猪拉稀等小病,就给病猪吃一些板蓝根等中草药。
吃过他饲养的猪肉的人都夸赞他养的猪肉质细腻,与众不同。赵世军用新方法饲养的生猪得到民众的肯定,这更坚定他对生态饲养技术的进一步探索。他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探索出一套以微生物解决饲料的安全问题,以中药定期定季节预防疾病问题,以药食同源的植物解决活体净化问题的生态饲养技术。
光得到乡亲的认可不行,必须得到权威部门的鉴定。为了验证猪肉的品质,赵世军将猪肉样品送到农业部(杭州)农产品及转基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赵世军的猪肉具有低胆固醇、超高蛋白等优点。近两年,许多外地厂家获悉后,提出用重金买断他的饲养技术的要求。但是,并不富裕的赵世军均婉言谢绝了。他不希望这项技术被个别厂家垄断,希望这个技术能造福更多的人。
目前,由于资金缺乏、没有知名度、宣传渠道不畅等原因,赵世军的生猪饲养技术还没能传播出去。但赵世军说:“我坚信我的探索之路是对的!”
本报记者 王龙卿 见习记者 赵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