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言
10年磨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工厂,成长为全国同行业老大;偏居一隅,却能够让众多人才从东南大省飞到中原小县,中层核心团队“80后”居多;不断挑战,与德国MOLL合作制造用于启停系统的汽车电池,迈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宏观经济形势低迷的大背景下,实现持续赢利,市场稳步扩展。
走进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超威),记者寻找河南超威持续飞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根植于内心的创新责任
走进河南超威,“心存巅峰志,打造第一品”这句话随处可见。企业副总经理闫新华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研发与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超威立志打造第一品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企业视为生命的创新能力。
此话何解?且看——
技术创新优势凸显。河南超威十分重视科技人才与科研装备建设,拥有一支以教授、博士、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功申请各类专利200余项,其中有近百项专利已经得到授权。连续三年,该公司研发投入超过销售收入的3%。确保了企业在行业中技术、装备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管理创新永不止步。2011年,该公司引进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各种浪费随处可见,也发现了卓越绩效管理的巨大价值和空间。该公司迅速统一了思想、统一了目标、统一了行为,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十减”改善、“均衡生产”“精益行政”等工作有效推进,850余项创新改善工作,成绩斐然。减员增效、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从6小时到15分钟”的提效案例。该公司通过技术改造,使动力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分板机模具切换时间从累计6个小时缩短至15分钟。“我们以往针对分板机模具切换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手工换模,往往需要提前一天安排,一条生产线的模具切换需要6个小时才能完成,整个分板车间的十条生产线换模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河南超威电源有限公司分板车间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改善后的模具与底座分开,仅用一颗螺丝固定。换模时,只需拧开螺丝,换下模具即可,工序用时只需15分钟,所有生产线的换模在20分钟内就能全部完成,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并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正是河南超威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保证了企业的每一次扩建都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技术的创新;不是简单的扩产,而是管理的升级。二期工程扩建时,该公司第一家全面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国内先进的内化成技术,减少耗铅15%,减少耗电28.5%,节约用水90%以上,化成生产废水减排90%。人工效率由每人每天15只提高到25只。三期工程扩建时,该公司全面使用了自主研发的浇铸一锅四机技术,可节约用电38%,铅渣减少30%,铅烟排放减少30%;三段式连体烘房、包片机的使用,人工效率由二期工程的每人每天生产25只提高到45只。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发展的速度与核心竞争力,产品合格率达到99.75%,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
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轻工行业30强企业、河南省工业清洁示范企业、河南省高成长性百高企业、A级纳税信用企业,拥有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河南省动力胶体蓄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超威,以创新保持稳健增长,持续的赢利能力不仅在超威集团遥遥领先,而且打造了全国行业响当当的品牌。
着眼于未来的环保责任
对于2011年的蓄电池行业的全国大洗牌,很多人记忆犹新。
当年,蓄电池行业全国大整顿,一场环保风暴过后,近90%的铅蓄电池企业由于环保问题被关停、整顿,全国可生产企业数量从3000多家锐减至200多家。而超威电池不仅拿到了新标准的通行证,而且成为绿色发展的佼佼者。
如何做到的?
河南超威总经理柴成雷说,作为涉铅企业,环保能力和功夫有多高,企业的发展就能走多远。环保和职防就像是国家套在重金属企业脖子上的一根绳索,做得不好可以让企业呼吸困难,做得差可以让企业停止呼吸;做得好则会变成一条项链,做得更好可以变成一个光环。这个光环不仅是一分责任、一分价值、一分荣誉,它更能保护河南超威未来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近年来,企业在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大浪淘沙,河南超威经受住了环保风暴的考验,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等有关部门100多次的严格审查,同年还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两家生产铅酸蓄电池扶持企业之一,并直接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
记者了解到,河南超威抓环保,提出了重科学、重管理、重法规、重投入、重未来“五重”原则,做到“减污、治污、用污”三举并重。重科学,即努力成为环保方面的专家。通过不断加强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建设,减少或避免盲目治污的现象,以最科学的工艺和方法来处理废水等物品。重管理,即积极引导、督促、检查环保工作。该公司提出,即便有再好的环保工艺和设备,若无严格的管理,治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有很多问题通过现有的设备只能有限解决,还有很多工作只有通过现场的管理和操作才能做好,于是就有了每月一次的“十减”会。重法规,即做好合法性建设。做到不碰红线、不打擦边球、不留后遗症,力争公司的所有手续都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重投入,即环保投资不设上限。该公司坚持只有高投入才能购得到最好的环保设备,才能学习到最好的处理工艺的理念,做到环保投入不计成本,确保环保实效。重未来,即立足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环保标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只有对现有的环保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把工作尽量做到前面,才能保证该公司未来持续稳定的发展。
蓄势于人才的历史责任
记者了解到,河南超威5期生产新型的微混启停电池,该型号电池已经在欧美市场大面积试用,欧洲规定到2015年,市场上新销售的汽车必须采用启停功能。使用有启停功能的蓄电池,可以保证汽车在正常行驶遇到红绿灯停止时发动机停止,再起动时只用电池起动,如此可以节油约15%。
生产微混启停电池,河南超威的合作方是德国MOLL公司,其研发的电池管理系统和专利K2双盖技术代表当前汽车起停电池的最高水准,并建立起国际高档蓄电池的新标准。确立合作后,河南超威首批派出5名员工赴德培训,目前已输送20多名员工。从小组成员的组织构架看,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虽然管理经验和专业知识都尚显不足,但河南超威表示,年轻人有思想、有文化、有闯劲,公司要想更好发展,就要尽可能多培养年轻人,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舞台。
这也是河南超威实施人才战略的缩影。在很多企业都为“招人才难、留人才更难”发愁时,位于地域优势并不明显的沁阳市的河南超威却成为人才的洼地,各地贤能纷至沓来。
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的程志明,就是从沿海某大企业来到沁阳市加盟河南超威、任技术副总的。是什么吸引这位“70后”来到这里?程志明说,第一次到河南超威,让他感到特别震撼,这里有实实在在的生产资源和研究资源,更有对人才实实在在的支持和信任。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闫新华先后在山东和广东打拼,他义无反顾地来到河南超威,也是因为这里有实现梦想的舞台。
对创新人才的充分授权,让普通员工有成长的空间,从技术团队到管理团队,河南超威人才济济,呈现出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高层平均年龄40岁左右,中层核心团队“80后”居多。
“我举手向苍穹,并非一定要摘到星月,我只是喜欢这种向上的、永不疲倦的姿态。”柴成雷充满激情的座右铭,也为河南超威的飞速发展作了最好的注解。
在“十二五”末实现产值100亿元,“十三五”末实现产值200亿元,河南超威,正向着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