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要么是区位优势,要么是资源优势,要么有产业基础,这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竞争力的体现。地处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武乡县,也正是抓住了自己独有的“红色”资源,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路子。
8月14日,山西省教育工委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挂牌成立教育培训中心,把这里作为该省大、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了解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馆10多年来,先后有200余所大、中、小学在此挂牌,作为德育教育基地,10余万名中、小学生在这里参加了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
8月8日,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山西省旅游局、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主办,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以“寻抗战足迹·走红色武乡”为主题的山西省武乡县“红色”旅游推介会在北京市举行。
7月7日,第五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在武乡县隆重开幕,这是该县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一项重大活动。经过连续4年的打造和推介,第五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取得了可喜成绩,已经成为研究、挖掘、弘扬八路军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助推武乡“红色”旅游、发展老区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武乡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武乡人正在积极探索着。
武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魏书文告诉记者,为了弘扬太行精神,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2010年开始,武乡县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先后投资6亿多元,强力实施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两园一剧”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致力全方位打造独特的八路军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更好地宣传太行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在,该县县委、县政府正在筹划建设以抗战为主题的影视文化园区。
发展“红色”旅游必须让历史、革命遗物“活起来”,把“红色”旅游故事化,“红色”人物形象化,“红色”文化产业化,让革命圣地在游人心中留下特殊的精神和文化需求。这是武乡人的独特认识和做法,也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八路军文化园主要设有八路村、军艺社等几大主题景观和各种不同风格的常态演出以及水、陆、空多种拓展项目。八路村——真实还原抗战时期八路军生活、生产、工作、娱乐的历史场景;军艺社——综合高科技的数字技术,展现八路军“亦文亦武”的抗战风貌;三场常态演出——情景剧《反扫荡》、影视蒙太奇体验剧《太行游击队》《欢庆胜利》大巡游,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将士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抵御日寇的艰苦历程。在参观游览的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当一天八路军”的活动中,穿军装、照军像、扛步枪、吃小米饭、住老区炕、唱抗战歌曲、看抗战戏剧,穿越历史时刻,深度体验八路军文化。
游击战体验园位于八路军总部旧址、百团大战指挥部——蟠龙镇砖壁村。在三面悬崖的险要地势设地雷战、追击战和围困战等军事体验区,手握机枪、高举手雷、隐埋地雷、乘着“火车”打鬼子,让您打一场游击战,来一场真人对抗赛,当一回真正的“抗日英雄”。
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则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红色”题材为创作风格,表现八路军和太行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
随着“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砖壁村、下关村等附近村庄依靠“农家乐”产业富裕起来。下关村由于紧邻《太行山》实景演出地,借着这场“东风”,“农家乐”数量由2012年的8家迅速增加到30多家,依靠这项产业,下关村年纯收入为6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0余元。
随着“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落地,该县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就业。据统计,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山》实景演出、游击战体验园等景区安置员工近300人,人均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群众演员600余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随处可见“八路军”,是武乡留给游客最深的印象。
与此同时,武乡县着力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水平,逐步做大旅游消费市场,2014年,该县接待游客26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8亿元。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武乡县旅游接待游客共11.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21%;综合收入9108万元,同比增长20.3%,刷新历年五一接待人次纪录。
武乡,依托“红色”资源,通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正在走出一条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