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永强 王玮萱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光电集团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车工杨莉红,18岁从平光技校毕业,入厂后当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车工。24年来,这名普普通通的女车工从未离开生产一线,在占地不足2平方米的车床前,书写人生的精彩华章。2007年,杨莉红在市职业技能大赛中,以优异的成绩荣获了第一名。2008年,杨莉红被评为焦作市“首席员工”。2015年,杨莉红光荣地获得了河南省“五一”巾帼奖和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杨莉红所在的岗位,是负责零部件加工的头道工序,她的任务就是做出一件件完全符合图纸要求、比头发丝还要细的产品,这是整个部件加工环节中最重要,也是操作难度最大的工作。
“有难活、累活就找杨莉红师傅。”这是工友们的口头禅。对此,已经工作3年的大学生班组长王亚飞深有体会。一次,一件新产品要赶工期出厂,谁也不想承担这项任务,王亚飞只好找到杨莉红。杨莉红二话没说,爽快地接受了任务。
段长贾胜利说,2014年10月,公司接到一份生产军用设备零部件订单。这些零部件全部是新数据新结构,内外壁都是球体,结构复杂,而且工期短,只有10天时间。杨莉红又一次承担了这项攻坚克难的任务。
没有经验,杨莉红便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前后用了3天时间,她改制出了内球形和外球形的两种特制刀具和一套辅具,提前2天完成了生产任务。
平光公司工会主席种建军向记者讲述,今年7月份,公司又接到一份生产航天产品零部件订单。这批零部件的四壁很薄,仅有头发丝的八分之一厚。接到生产任务后,杨莉红先将一根铝合金圆棒加工成镂空状,由于镂空的零部件重量轻,在加工过程中颤动得很厉害,根本无法正常作业。
“怎样才能将它固定好呢?”杨莉红捧着这个镂空的零部件,一边端详,一边思考解决的办法。在两天时间里,她吃饭、睡觉时脑子里全是零部件的影子。最后,杨莉红从相扑运动员增加体重的做法中产生了灵感。她根据零部件的形状和结构,为该零部件设计一件特殊的“工装”,增加了重量,保证了稳定,成功地攻克了这个难题。
2015年年初,公司为每位员工配备了一台计步器,提醒员工劳逸结合,健康工作。杨莉红这才发现,自己从8时上岗至12时下班,在4个小时内,从车床到实验室不足15米的距离内来回走了6000多步,每步按0.6米长度计算,自己一天就要走7200米。
“挺锻炼身体的,就是一下班,腿胀得走不成路。”杨莉红苦笑着说。
熟悉杨莉红的同事笑言,生活中她挺“抠门儿”,每天下班换上的衣服多少年了就那么几身。她却常常这样说:“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行。”
杨莉红将生活中的节俭习惯带到了工作中。同事们说:“杨师傅的节约在我们公司可是出了名的,车间里不管啥废料,在她眼里都是宝贝。”
2004年的一天,她在加工一批零部件时缺少一把特制刀具。作为零部件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工作绝不能卡壳。
时间不等人。情急之下,杨莉红从车间的废料堆里找来几把废旧刀具,根据要加工零部件的形状不断尝试,费了很大劲儿,才改制出来两把刀具。她迫不及待地试切了一下,发现加工出来的零部件,无论光洁度和精密度都不符合要求。
不行,再改!她发现,先前改制出来的两把刀与订购的特制刀具已经相差不大,只是在精密度方面有一些差距。这一发现,让她看到了希望,遂从不同角度反复调试,终于大功告成。她不仅为生产赢得了时间,而且还为公司节省了一笔开支。
杨莉红向公司提出《关于改制废旧刀具的建议》,认为经过车工、钳铣工等工种相互配合,车间废旧的刀具完全可以打磨改制成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刀具。这个合理化建议,作为精密仪器改善技术的优秀案例在公司推广。
杨莉红尝到了改制废旧刀具的甜头,只要有空闲,她就加班加点改制废旧刀具。公司精密机器制造部部长浮德民告诉记者,杨莉红每年都要改制十几把刀具,坚持做了10年。一把特制刀具市场售价一般在2700元至2800元之间。杨莉红10年来改制刀具累计为公司节省资金3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