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和焦作第一次解放70周年。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近日,记者在市党史办、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收集整理了一组焦作在抗日战争时期罕见的珍贵历史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1938年至1945年期间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攻占老君庙,解放焦作以及焦作万人庆祝抗战胜利的珍贵历史瞬间。
让我们跟随这些黑白老照片,穿越时代空间,寻觅那段铭心刻骨的历史。
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位于我市的深山区,离修武县城约20公里,群山环抱,自从中焦路建成通车后,大东村仿佛近在咫尺。
1938年3月,在这大山深处点燃了太行山南麓熊熊的抗日烽火。河南省最早的县级抗日政府——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东村成立。
“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政府——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也是唯一一个由中共领导的具有国共合作性质的县级民主政权。”大东村支部书记张孬很自豪地介绍。
现在,大东村成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史料记载,1938年初,新乡、修武、武陟、济源等地先后沦陷。当地共产党领导人程明升和焦作扶轮小学校长韩秩吾等人,在大东村附近的磨石坡村成立道清抗日游击队。1938年3月下旬,日军占据修武县城后,韩秩吾等人在大东村附近召开筹备会议,通过了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推选程明升为县长的决议。
当时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就在大东村玉帝庙内办公,设有民政科、经济科、司法科、军事科等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另外还有警卫队、动委会、民运大队等组织,并通过国民革命军95师电台报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程潜批准委任,成为河南第一抗日民主政府。张向毅等人还取回了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刻制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大印。
1938年下旬,许河事件发生,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解体。1943年9月八路军重新开辟修武地区,在这里又重建修武县民主政府,张向毅任县长,在此领导了修武县的对敌斗争,举办了太行南区抗日大学,培养了一批投身革命的有志青年。
沿着历史照片记录的地址一路前行,在修武县西村乡三门河西侧通向焦作的必经路口有一幅巨大的抗日标语石刻。上书“抗日建国”,标语刻制在离地7米多的半山腰悬崖绝壁上,单个字体高约0.8米,宽约0.5米。落款是“七七一周年,修武县动委会刻”。这条抗日标语就是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动委会所刻。这里的动委会应该就是抗日动员委员会的简称。
三门河石刻抗日标语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物。虽然经历了77年的风风雨雨,遒劲有力的四个大字仍然清晰可见。
焦作第一次解放
如果说,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掀起了太行山南麓道清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的话,那么,攻占老君庙就是焦作第一次解放的关键性战役。
在市党史办,珍藏着这样一幅珍贵的难得一见的老照片,照片环境交代完整,门楼碉堡元素齐全,影像清晰,攻城的八路军战士神态各异,视觉冲击力极强。照片的说明这样记载:“1945年9月8日,我军(二团)胜利占领兴亚巡抚军司令部(老君庙)在此碉堡俘虏了敌军司令李仙洲、副司令李志鹏等。”
这里提到的二团指的就是太行军区第八军分区二团。
资料显示,这幅照片由二团随军女记者林湘所摄。之后,林湘的下落不明。
焦作是出入晋豫的门户,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当时,日军117师团390大队和伪“华北兴亚巡抚军”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同时掌控着焦作煤矿的主要产煤井39号井(今焦西矿)、西大井(今王封矿)和东大井(今李封矿)等煤矿。
今年82岁的府城街道老君庙村廉登科老人清晰地记得,老君庙村村东和村西各建有两个碉堡,驻守着日军和伪军。
为了迎接焦作解放,早在1945年1月中共太行八地委即在焦作北郊山里北业村成立中共焦作城市工作委员会,派遣焦作煤矿老工人从解放区重返焦作,组织地下力量,进行策反,动员工人保护机器,防止日伪破坏。
为了扫除焦作外围的敌人,从1945年9月1日起,八路军在煤矿工人的配合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焦作城西、焦作城东及东南方向发起进攻,收复焦作。八路军乘胜穷追猛打攻占老君庙。
9月8日,八路军解放焦作的当天,中共太行八地委“接收焦作工作组”宣布正式接收焦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接管煤矿,定名为新华公司。9月9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了焦作解放和煤矿工人护厂斗争胜利的消息。史称焦作的第一次解放。
9月10日,太行区第八专署决定设置焦作市,成立中共焦作市委、市民主政府。9月12日,中共焦作市委、市民主政府在中山公园(今贸易大厦)隆重召开万人参加的焦作解放祝捷大会。
图① 中站区府城街道老君庙村的今与昔。这条老洋路(道清路)贯穿东西,当年的两个碉堡就在村的东西两头。
图② 今年82岁的老君庙村廉登科老人对当年的事情记忆犹新。
图③ 西村乡三门河地区的巨幅抗日标语石刻新老照片对比。
图④ 1938年3月,河南省第一个由国共两党合作组建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成立。图为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遗址。
图⑤ 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成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版照片除署名者外均由本报记者赵耀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