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有一种深情的凝聚,来自于爱心的接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来自于温馨的和谐。走进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您能感受到这种深情和力量。这种深情和力量来自于该公司的“职工互助基金会”。
成立“职工互助基金会”
该公司领导在走访时发现:看病难、看病贵是职工的“心病”。
“‘依靠员工办企业’不能停在嘴上,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职工办实事。”在2013年年底的一次会议上,该公司董事长薛德龙严肃认真地对全体干部说。在薛德龙的倡议下,该公司开始酝酿成立“职工互助基金会”,得到全体职工的积极响应。后来,由该公司工会牵头,正式组织成立了“职工互助基金会”,并于2014年1月1日开始运行。
运行一年多来,该公司“职工互助基金会”不仅帮助职工缓解了因病、因意外伤害而造成的生活困难,而且促进了职工队伍的团结稳定。
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既然是一件符合民心、秉承民意的好事,那就一定要认真细致做好。
该公司制定了《职工互助基金会章程》,明确了“职工互助基金会”的基本原则,即安全原则,基金运作必须确保安全,由公司财务部单独设立账户管理;量入而出、略有节余原则,处理好长远与近期、职工需要与现实能力的关系,做到大病救助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体现互助原则,实行权利与义务对应,凡入会并缴纳会费的会员均可按照规定享受相应待遇等。同时,还明确了“职工互助基金会”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即互助基金设立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工会、财务部门和职工代表组成,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由公司推荐并经全体工会委员表决产生;管理委员会为互助基金的工作机构,负责互助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如职工入会、会费收取、给付互助金等;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讨论研究有关事宜,每年一次向基金管委会汇报工作情况和基金使用情况。
关于经费来源,《职工互助基金会章程》明确指出,公司级领导每人30元/月;中层干部(含非领导职务)每人20元/月;二级机构负责人、班组长每人10元/月,普通员工每人3元/月,在财务上专款专用。
关于会员待遇及救助办法,《职工互助基金会章程》也解释得很清楚:“职工互助基金会”实行会员制,凡本公司在职职工,按规定缴纳会费,均可加入本会成为会员,享受会员待遇。救助金额本着“专款专用、量入为出、适当救助”的使用原则。救助疾病为:各种癌症(含白血病);在做血透、腹透中的严重尿毒症;肾移植;由疾病引起的截瘫;腹水型肝硬化。凡患上述疾病的会员,可按所缴会费领取一次性互助基金,具体执行标准为:会员入会时在一年内患有上述疾病者,按全年其缴纳总数额领取所缴会费的50倍互助补助金。会员入会一年后,以两年所缴会费总数,可享受80倍互助补助金,第三年起视当年增值情况和患病对象的多少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商定享受的金额。
救助困难职工
翻开“职工互助基金会”的账簿,记者看到一连串得到救助的职工名单:
赵文超,做肾移植,公司一次性救助5万元,年底又二次救助5760元;
李云江,患脑溢血住院近3个月,公司年底一次性救助5000元;
花为民,13岁的女儿患白血病,公司一次性救助3600元;
三胞胎女职工刘佩艳,公司一次性救助5000元;
……
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该公司倡导职工每月少吃一包瓜子、少喝一瓶饮料、少抽一根烟等,把这几元钱拿出来去关爱有困难的职工。
正能量激起共鸣。该公司职工都参加了“职工互助基金会”,仅2014年,全年职工互助基金值为187155元,公司1∶1配资187155元,共计374310元;全年救助困难职工52人,总救助金额达213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