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 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流浪的大学,不灭的火种
入外籍者 该不该领国内养老金
民调显示66.2%受访者关心婚前房产署名
美国“创业圣地” 光环褪色
微信微博健康科普多没谱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9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微博健康科普多没谱
专家支招:看作者 看时间 看信源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健康科普信息生成与传播指南(试行)》,确保公众获得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和具有行为指导性的健康科普信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组织的专家访谈活动中,专家指出,现在微信、微博传播的健康科普知识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存在不靠谱的信息,判断健康科普信息是否可靠有几个标准可供参考。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任学锋说,目前健康科普存在几大问题:一是媒体报道对信源不考证,出现了无出处、无依据、无时间的“三无”产品,甚至是主观杜撰的科普信息。比如说某网站提出“根据专家分析,绿豆的生命指数为2.87”,就属于这类“三无”信息。二是对专家不鉴别,各种高级营养师、专家满天飞,语不惊人死不休,吸引公众眼球。少数媒体不加鉴别地报道,成了虚假信息传播的工具。三是夸大功效或夸大危害的宣传,比如“每天吃一个红薯可以保证不得癌症”“维生素D号称万灵药”等。四是一些媒体报道证据不足或有争议的健康知识,因为缺乏专业人员审核机制,造成信息纷乱不一。五是不符合医学常理和专家共识的片面报道误导公众。比如,曾有媒体报道英国一女孩咳出恶性肿瘤,决定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这就是不符合科学常理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钮文异谈到,据专家估算,现在微信、微博传播的健康科普知识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存在不靠谱的信息,真真假假地混杂在一起。以这几天微信上传播的一个信息为例——《你知道吃黑木耳的好处吗?》钮文异强调:“这到底是谁说的?里面没说,没注明作者,也没注明这些信息的出处。说心血管病患者吃黑木耳可以不吃阿司匹林。可实际上,在专业的心血管网站上专门有建议阿司匹林还是要继续吃的信息,特别是50岁以上的或者有心血管病的患者。”

  那么,公众应该怎么甄别这些健康科普信息呢?任学锋给大家支了一招,那就是看三点。第一,谁说的,如果是国家、政府或权威机构说的,可信度高;如果是像张悟本这样的民间“大师”,或者是没有专业机构背景的人说的,那就要注意甄别。第二,什么时间说的,因为对科学的认识有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标注时间很重要。第三,信息的来源是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个信息的,有没有专业证据的引用。 北 晚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