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向网络延伸,资源重网络配置。在创建文明单位过程中,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启“互联网+”模式,充分运用网站、微信、微博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展示文明创建成果,文明单位创建既深入人心,又生动活泼,受到了热烈欢迎。
那么,“互联网+”是什么?其实它早已融入我们生活之中。有人说,传统的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对,这就是“互联网+”的形象体现。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意识宣传的主阵地,必须直面“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我们常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网络空间如果不用文明和道德去占领,就会成为冰冷的精神荒漠,进而影响现实人心和社会舆论。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当看起来高大上的“互联网+”遇到需要“接地气”的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如何擦出绚烂的火花?
要积极对接互联网,适应发展新潮流。面对加速向我们走来的“互联网+”时代,必须顺应时代,主动作为,增强“互联网+”意识,做好“互联网+”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时指出:“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快捷高效的大数据平台,就谈不上工作方式的创新,更谈不上创建效果充满活力。
要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弘扬正能量。说到底,精神文明建设其实就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就是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因此,哪里人多,我们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去;哪个宣传方式效果好,就应该学会运用哪种宣传方式。如果我们还是采用说教的方式,开开会、扫扫地,组织大家开展一个活动,教育大家注意文明素养的话,已经严重跟不上文明建设的脚步了。扫一扫加关注,登上微信、微博,民俗文化、先进的文明、道德模范应有尽有,文明新风就会扑面而来。这就是新的方式方法,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要拓展创建内容,扩大宣传阵地。现在,互联网已占据人们的大部分生活,上网真正成了生活常态。在网络阵地尤其是现在的移动互联网阵地开展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让以思维活跃、思想多元、性格个性的年轻人为代表的网民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不断推出具有老少咸宜、紧跟潮流的精神文明宣传作品,设计开发形式新颖、内容活泼的新型传播形式,使广大网民从旁观者变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共同为真善美点赞,共同对假丑恶遣责,共同给不文明曝光,从而凝聚价值共识,汇聚起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我们相信,启动“互联网+”模式,让精神文明建设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进一步提高文明创建的影响力、传播力,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会出现更加生动喜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