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上幼儿园,父母怎样才能不焦虑?父母需要抓住重点,理清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父母最揪心的:
分离焦虑
我们要理清的关键问题:分离焦虑从哪儿来?
你能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吗?把你一个人扔在一个极其陌生的环境里,你不知道饿了到哪儿去找吃的,上厕所和睡觉的模式和之前的经历完全不一样,你不知道身边的人对你是不是友好……对于孩子来说,上幼儿园的感觉可能比这假设的情境还要糟糕。所以,分离焦虑,一方面来自孩子不确定能在新环境中掌控好自己,也就是不确定自己的吃喝拉撒能够像家里一样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来自情感层面的失落——我信任和亲近的人都不在这里,他们是不喜欢我了,还是不要我了?
父母要做的:一、确定孩子的“自我掌控感”。经多位幼儿园老师反复验证的一条“真理”是——那些在家里自理能力强、父母包办比较少的孩子适应幼儿园更快,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掌控感更强。所以,缓解分离焦虑的基础工作是确定孩子在幼儿园对吃喝拉撒的掌控,确定孩子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平静,因为如果大人表现出无措、不安、焦虑,孩子就会更加没有安全感。你此时最需要做的是蹲下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不愿意离开妈妈,你可以伤心一小会儿。”然后适时转移到老师身上,最后果断地和孩子说再见,可以强调一下:“吃过晚饭后就能见到妈妈”。
父母不要做的:欺骗和恐吓。用“出去玩”把孩子骗出家门、把幼儿园描述得天花乱坠、说“不上幼儿园就有人来把你抓走”……这些欺骗只会让孩子不信任父母,不信任环境,重新建立起信任关系需要更长的过程和更多的耐心。
父母最放心不下的:
吃喝拉撒睡
我们要理清的关键问题:到底是孩子适应幼儿园还是幼儿园适应孩子?
初入园时,我们通常会跟老师提一些个性化的小要求,比如睡觉需要陪,吃得太慢需要喂,大便后要用湿巾擦屁屁……通常,为了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老师会尽量满足这些小要求,但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让这些小要求变成常态。想想孩子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呢?——因为孩子可以和这些同龄人一起学习建立起居常规、熟悉生活常识、掌握交往技巧、锻炼体能和技巧,学习他们这个年龄段能够领悟的各种能力……好吧,既然这样,我们别纠结在这些小事儿上了,你觉得呢?
父母要做的:一、帮助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很多刚入园的孩子都会尿裤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告诉老师自己想去厕所。所以,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多学习一下“我想……”“我要……”这样的句型,表达自己的需求。
二、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生活节奏。初入园的时候,要尽量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生活节奏,这样周末后回归幼儿园就不会演变成“终点又回到起点”。另外,独立吃饭、入睡、如厕,这些能力也都需要在家里帮助孩子练习。
父母不要做的:把所有任务都推给幼儿园。建立好的日常起居习惯和自理能力是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比如开始的自己吃饭、自己入睡,到后来的正确洗手、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老师会定期公布最近孩子们需要学习的新本领,目的是希望父母能够在家里配合学习和坚持。不要觉得在家里练习仅仅是配合老师工作,它是在帮助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得更自信,在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父母最拿捏不好尺度的:
孩子和老师相处
我们要理清的关键问题:老师不是保姆,也不是法官,而是你的合作伙伴。
父母要做的:一、尊重、合作是沟通的前提。如果你总是挑战老师的权威,那么孩子肯定也很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以审问的口吻问老师“为什么让孩子学这个?”“为什么要制定这项规则?”,这会让老师觉得你根本不信任他们。
二、遇到问题要冷静客观。如果孩子带回来一些负面信息,比如“老师批评我了”“小朋友欺负我了”,我们首先不要过于紧张或者反应激烈,先倾听孩子的描述,如果孩子很委屈,先肯定和理解他的情绪,给他适当的安慰。然后及时和老师建立沟通,看看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一起想办法解决。当然,如果有确凿的证据显示老师的处理不当,我们也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孩子。
父母不要做的:喋喋不休、没有重点。虽然和父母沟通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也不要抓住老师不放,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一定要事先想清楚,掌握好时机和时间,而且绝对要抓住重点。也不建议给老师提过多的个性化的要求,不仅会给老师增加负担,也是在剥夺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
父母最手足无措的:
孩子与小朋友打架了
我们要理清的关键问题:安全范围内的冲突不是坏事。
孩子在幼儿园中获得的一项重要本领就是交往能力,正是在冲突中,孩子慢慢学会了如何体会别人的感受,如何用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父母要做的:平静和客观很重要。首先,必须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可以引导孩子慢慢把当时的情况说给你听,然后再结合老师提供的信息,还原事态的原貌。无论是打了人还是被人打了,都需要让孩子知道:打人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对于打人的孩子,要引导和帮助孩子找到不伤害别人的解决之道。对于被打的孩子,可以教给孩子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躲开。
父母不要做的:打了别人沾沾自喜,被欺负了不依不饶。总是打别人的孩子其实更值得担心,因为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被欺负了”更多是大人无法承受,其实孩子本身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当然,所有的前提都是客观的事实。 周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