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版:视野 | 婚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国古代阅兵有哪些内容
观摩学习促提高
我市召开涉医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推进会
沁阳市:搭建“四个平台” 传播婚育新风
千里之外表谢意
图片新闻
博爱县:奖学助学行动助计生贫困家庭学子圆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古代阅兵有哪些内容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中国阅兵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从史料记载来看,先秦时期阅兵已成定制。记载周王朝典章规制的《周礼》中提到的“军礼”中,便有阅兵一项。《周礼·春官》“大宗伯”条称,军中之礼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等五项内容,阅兵属于大田之礼。大田之礼,又称“大蒐”,蒐同“搜”,即田猎活动。大田之礼就是通过田猎活动进行的。

  现代阅兵看装备,看军容,看整齐划一的步伐,这些方面在古代同样是看点,但各个朝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宋代以前,中国处于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以戈、刀、矛、剑类格斗兵器、弓弩类抛射兵器和战车等为主,可以说,射箭是古代大阅兵的第一大看点。但宋以后,中国进入火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大阅兵虽然冷兵器仍是看点,却已不是亮点,以火药为能源和驱力的火器成为大阅兵中最抢眼的一道风景。据北宋官修《武经总要》记载,到宋仁宗时,已有火箭、火炮、火药鞭箭、引火球、蒺藜火球、铁嘴火鹞、竹火鹞、霹雳火球、烟球等10多种火器。

  到了明代,大阅兵中不仅出现了进口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可以展示的先进战车更是五花八门:装备“神机枪”的战火兵车、雷火车、全胜车、冲虏藏枪车、火炬攻城车等。所以,明朝还专门成立了特种部队“车营”……

  古代阅兵一般安排在什么时候?

  《晋书》记载:“汉仪,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

  古代的阅兵场所,一般称为“校场”或“教场”,古代又称阅兵叫“校阅”就是这个原因。古代阅兵的时间除了临时安排外,一般安排农闲的秋冬季节。据《周礼·夏官》记载,周王朝便是十一月阅兵,此即所谓“中冬,教大阅”。

  但从《春秋左传》所记来看,先秦诸侯国阅兵似乎以秋天为多。如鲁国大阅兵,一般便放在秋天,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的大阅兵,均安排在秋天。

  有纪念性或是战争状态下的阅兵,时间则是随机的,可依需要临时确定。如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前来攻打郑国的齐、宋、晋、卫、秦等多个诸侯国军组成的“联合国军”,先后在当年六月“观兵于南门”、九月“观兵于郑东门”。

  汉代阅兵时间基本固定在“立秋”这天举行。《晋书·礼志下》记载:“汉仪,立秋之日,自郊礼毕,始扬威武……武官肄兵,习战阵之仪。”在汉亡之前的最后一年,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世袭魏王的曹丕便在这年立秋主持了汉朝最后一次阅兵活动,还“亲令金鼓之节”。

  汉魏时期形成的秋冬季节阅兵制度为此后历朝所效仿,成为相对固定的阅兵时间。如隋朝,“军人每年孟秋阅戎具,仲冬教战法”;唐朝,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冬十月辛卯,大阅于伊阙”;宋朝,宋太宗“秋九月大阅,与从臣登台观焉”;明朝,明神宗“万历九年大阅,如隆庆故事”……

  古代阅兵如何检阅?

  《明史》记载:“兵部尚书请阅阵,举砲三”

  有关古代阅兵的礼仪程序和检阅过程,在史籍中多有记载。官编史书上一般设有“军礼志”,记录重要的阅兵活动。这其中《明史·军礼志》的记载较有代表性,史家以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秋天的一次大阅兵为例,详述了明朝大阅兵的程序和经过。

  隆庆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的年号。明朝阅兵一般在近郊举行,有时也放在西苑,但没有在天安门(时称“承天门”)前举行过。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大学士张居正“请求皇上亲监检阅”,朱载垕批准了,决定在隆庆三年八月举行,具体阅兵程序和规格由礼部制定。

  明朝阅兵现场总指挥叫“总协戎政大臣”。在正式阅兵的前一天,皇帝要在紫禁城内殿祭告祖宗,行四拜礼。阅兵当天,一大早就派遣官员先到教场祭旗。皇帝则乘专车,从长安左门出宫,经安定门出城,到达阅武门外。

  皇帝由兵部、鸿卢寺官员引导,登上将台,发炮三响,预示大阅兵即将开始。“将台”就是现代的阅兵检阅台,上面设置帷幄,皇帝坐于其中。一切准备完毕,兵部尚书前来“请圣上检阅”,再鸣炮三响,大阅兵正式开始。

  现代阅兵不同兵种方阵依次出场,古代也不例外。明朝大阅兵最先受阅的是“马步方阵”,这相当于现代陆军,与现代“列阵走过”不同,马步方阵要在现场操练。

  马步官兵表演结束后,接着是“射箭表演”。阅兵射箭得真射,相当于现代的实弹射击,马虎不得。骑兵允许射3支箭,步兵允许射6支箭,即所谓“马三矢,步六矢”。现场有专门的报靶人,射中箭靶,击鼓为号,由御史、兵部官员监视记录,必要时出示皇帝查验。

  明朝阅兵方阵中还有“将官方阵”。据《明史·军礼志》记载,“总协戎政官以下及听射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俱于台下较射。”但他们不与其他参阅部队同场展示,而是在现场内东西大厅接受检阅。

  在受阅部队全部亮相后,兵部尚书到皇帝面前报告“大阅毕”。此时台下举起号旗,宣布大阅兵结束。

  其实,朱载垕对阅兵的兴趣并不大,明代阅兵次数最多的是明成祖朱棣,仅《明史·成祖本纪》中便记载了7次大阅兵。隆庆三年的大阅兵,即是依明初阅兵旧例搞的。此后,明朝还举行过多次大阅兵。如万历九年,明神宗朱翊钧举行的大阅兵,完全按照隆庆三年大阅兵的规格操作。

  古代阅兵“方阵”什么样?

  《孙膑兵法》记载:“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

  古代阅兵也讲究“队列”和“阵形”。《尚书·牧誓》记载,3000多年前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举行大战前阅兵仪式。仪式开始前,周武王命令:“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这些都是对队列的要求,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立好你们的矛。

  但古代阅兵的阵形与现代的“方阵”并不是一回事。阵形又叫阵势或阵法,是实用战术,善战者无不通晓阵法。先秦时已有一套相当成熟和实用的军事阵法,战国军事家孙膑总结出十大阵形。《孙膑兵法·十阵》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唐宋时期,有关阵形的军事理论更丰富,以1~10这十个数字开头,分别叫: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在古代所有阵形中,大概要数诸葛亮的“八阵图”最出名。所谓八阵图,就是八种攻防方式,分为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形,民间称之为“八卦阵”。唐代诗人杜甫在看到诸葛亮的八阵图后,特意写了一首《八阵图》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古代大阅兵时阵形演练同样异彩纷呈。乾道四年十月,宋太宗举行的大阅兵,步兵(步军)、骑兵(骑军)先后出场,根据令旗的信号,变出各种阵形。《宋史·军礼志》记载:“举青旗,变放教直阵。”“三鼓举赤旗,变锐阵,诸军相属,鱼贯斜列,前利后张,为冲敌之形。”“四鼓举白旗,中军鼓声旗应,变方阵为备敌之形。别高一鼓,步军四向作御敌之势,且战且前,马军出阵作战斗之势。别高一鼓,各分归地。”“五鼓举黄旗,变圆阵为自环内固之形。”

  如此多变的阵形让检阅台的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高兴:“帝大悦,犒赏倍之。”

  古代阅兵如何“安保”?

  《明史》记载:总协戎政大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

  大阅兵是国家级重要活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历朝历代也都是下“死命令”,确保大阅兵“万无一失”顺利进行。那么,古代阅兵如何做好安保工作?

  古代遇到大阅兵这样的大事,安保规格自然要升级。据《宋史·军礼志》记载,乾道四年大阅兵,护卫宋太宗赵光义的警卫队十分庞大。“本司入阵,马军内摘差护圣马军八百人骑、弓箭、器械,作十六队,于仪卫前后引从,各分八队,队各五十人。”

  从隆庆三年大阅兵来看,明朝大阅兵安保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在大阅兵正式开始前几天,阅兵场所便要“戒严”,时称“预肃教场”。《明史·军礼志》记载:“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从其记载来看,戒严工作由“阅兵总指挥”负责,亲自检查现场,并设有专门的安保机构和官员进行“巡视”。

  阅兵途中的安保同样要一级防卫,三大营官军备好甲胄器杖,将官四人统领马兵2000人跟随皇帝。前往大阅兵现场的官员、工作人员全都配挂“出入证”——腰牌,并统一着装,穿大红便服,提前到达大阅兵现场指定位置,即所谓“关领扈从,牙牌悬带,先诣教场”。

  皇帝平时出行都有专门仪仗队,但前往大阅兵现场时,则改由靠得住的“锦衣卫”士兵充作仪仗队员。皇帝从车上一下来,就有兵部官员导引入行宫。在阅兵台上的保卫则由专门负责安保的“京营”将士负责。

  倪方六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