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用青春点亮山区教育的烛光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市律师协会转作风提素质
致全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慰问信
绿色发展的“桑坡自觉”
图片新闻
倾力服务“美丽楼院”建设
计生信访工作“三抓”保稳定
把握“五个重点” 确保丰产丰收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青春点亮山区教育的烛光
——记博爱县寨豁乡山区教学点青年教师刘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主人公座右铭
 
   

  一个人的青春时光有多长?一个人的青春年华能释放怎样的光亮?在博爱县寨豁乡一个深山村的小学教学点,一位33岁的青年教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青春化为教育的红烛,青春不老,烛光永亮。

  这位青年教师,就是坚守深山15载的博爱县寨豁乡中心校小底村教学点的唯一教师刘涛。

  寨豁乡是博爱县唯一的全山区乡,刘涛从小就生活在这里。2000年,出于对家乡的浓浓深情,从焦作师范学校毕业的刘涛,做出了80后年轻人几乎不可能做出的选择——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如果连我这样的山里娃都不愿回到山区教学,那就更没有人愿意去了。可是山里孩子也需要有人为他们点亮教育的烛光,我感到自己有责任担当那个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刘涛说,“其实我从初三准备报考焦作师范时,就计划着将来回到山区教书了。”

  回乡之后,刘涛先后在寨豁乡中学、探花庄村小学担任教学工作。2012年,因小底村教学点学生流失及原有老师退休,教学认真、工作踏实的刘涛便被“委以重任”,来到远离乡政府的深山教学点。

  “小底村分东西两个村,加起来只有300多人。本来适龄儿童就不多,有条件的都把孩子送到城里去了,所以每年能来教学点读书的孩子不到10个,目前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只有7个,分属于学前中班、学前大班和一年级三个不同阶段,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4岁。”刘涛说,“由于学生少,7个孩子只能在一个教室进行复式教学。”

  记者前来采访时,刘涛正在给一年级的孩子上语文课。记者观摩了他的教学过程:当他给一年级的学生上课时,学前班的孩子在看书;当他带着学前班的孩子识拼音时,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写作业。除了语文课,刘涛还要给7个孩子上数学课、体育课、美术课、品德课等课程。

  “这个学校,连教师带校长,只有我一人。”刘涛说,下课后,他就带着孩子做游戏。因为活动器材少,所做的游戏大都是“老鹰捉小鸡”。由于孩子年纪小,削铅笔、系鞋带儿的事情也要他帮着做,有时候连上厕所也得带着去。“老师,我要尿尿!”采访时,一个孩子跑过来对刘涛喊道,刘涛站起来陪他去了厕所。与其说是老师,33岁的刘涛更像是位超级奶爸。

  “说实在的,我刚来的那段时间也很不适应,班里的学生一下子从之前的几十人变成了几个,再加上课余时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感觉很孤独,似乎处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情绪很低落。”刘涛坦言,“但是随着和孩子们接触增多,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自己,这让我体会到了存在的价值。”

  由于学校离家远,刘涛平时就和在寨豁乡幼儿园工作的妻子住在幼儿园的宿舍里。从幼儿园到小底村教学点全是盘山路,要翻越好几座山,一些路段都在悬崖边上。为了不耽误到校时间,刘涛每天7点就骑着摩托车走上了山路。遇上大雪封山时,刘涛就住在学校里。

  “山里的环境很艰苦,到了冬天冷得厉害,风又特别大,一到晚上,大风吹得树枝、电线呼呼作响,像鬼哭狼嚎。早上醒来,洗脸的毛巾总是冻得像一张铁皮,桶里的水冻得是结结实实,有时甚至连牙膏都冻得挤不出来。”刘涛说,“遇上这样的天气,我就在教室里烧上煤球炉,一方面给孩子们取暖,同时让孩子们有热水喝。”

  每天早上7点40分,刘涛都会准时打开学校的大门,打扫院落、整理教室里的桌椅,然后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每天下午,他要等到把所有学生交到家长手中后才能离校。今年春天一个周末放学后,东小底村一个学生的家长忘了来接孩子,刘涛就骑着摩托车把这个学生送回家。可是到了家门口,屋里却没人。听邻居说孩子的父母去地里干活了,刘涛就又带着学生去地里找,到了地里又听说学生的家长去学校接孩子了,刘涛又载着孩子返回学校。几经周折,刘涛终于把孩子交到家长手里,而这时天已完全黑了。

  由于学校只有刘涛一名教师,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刘涛几乎没有请过假,即使有个发烧感冒、头疼脑热,也坚持教学。一年冬天,刘涛的母亲生病住进县医院,可刘涛的学校离医院有20多公里。那段时间,刘涛白天坚持上课,晚上再去陪护母亲,第二天天不亮就又骑着摩托车赶回学校。

  奔波劳碌让刘涛没精力再到幼儿园吃饭,中午就在学校吃方便面。一位学生家长听说后,从自家锅里盛了满满一碗卤面让孩子给刘涛送了过去。刘涛很感动,用手机拍下那碗卤面的照片,后来拿给妻子看,高兴得像是一个受了老师表扬的孩子。“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刘涛说。

  如今,刘涛曾经的同学,有的留在城里的学校教书,有的转行做起了生意,一些人早早地住进了洋房,开上了豪车。“你羡慕吗?”记者问道。“要说不羡慕那是不真实的,人人都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刘涛说。

  甘于平凡,无私奉献,刘涛受到了学生、家长和上级教育部门的一致好评。2014年,他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今年年初又获得“河南省文明教师”的称号。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区人口越来越少,学校里的学生数量也逐年下降。刘涛知道,再过几年,自己这个教学点可能会学生越来越少。但他说自己不想申请调动,他的心已经完全放在了几个孩子身上。

  “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如果非要找个人来接替我,人家肯定很不适应,心里也会不高兴,所以没有必要再让别人不痛快。如果这个教学点能够一直办下去的话,我愿意永远在这里教下去。”刘涛说。

  目前,刘涛仍然是寨豁乡8个教学点中最年轻的教师。

  记者手记

  说起山区或偏远乡村的教师,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白发苍苍或身体残疾的人。而在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教学点,记者眼前一亮:33岁的青年教师,而且坚守山区教学岗位15年。刘涛,这位把青春年华奉献给大山里孩子的青年教师,令人由衷赞佩,让人肃然起敬。

  1个老师和7个学生,就是一所山村小学的全部;一个80后和15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红烛赞歌。“山区孩子需要被教育的烛光照亮,我不燃烧自己,更待何人?”刘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叫担当。

  有人追求金钱,有人追求舒适,有人追去享乐,但有人甘于奉献,有人甘于付出,有人甘于牺牲,而后者,无疑是心灵的强者、社会的栋梁、民族的脊梁。战争年代需要勇于奉献和牺牲的人,和平年代亦需要这样的人。

  不逐名利,不贪荣华,乐于奉献,甘做人梯。刘涛,当是青年的榜样、教师的楷模。时值教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这位人类心灵工程师致敬。

  本报记者 陈作华

  见习记者 张 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