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石狮子:
出游哪里去 七贤民俗村
烽火岁月 红色记忆
素园文化艺术沙龙山阳启幕
我市中国作协会员张艳庭 散文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出版
焦作市首届古建筑 摄影大赛评选揭晓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狮子:
镇户赐福的守护神
作者:本报记者 宁江东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七贤民俗村大门口的铜狮子。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憨态可掬的石狮子。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游客在抚摸铜狮子。 本报记者 宁江东 摄
 
   

  “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水流。”几千年来,在中国的民族文化里,石狮子一直是守护人们吉祥、平安的象征。在我国许多城镇、乡村的大街小巷,石狮子几乎随处可见,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

  尽管石头是冰冷没有感情的,可用石头雕刻的狮子一直传承着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这些石狮子,传承了历史的轨迹、扼守着千年的梦想,凝视着历史的沧桑。综观我国古今的石狮子,其固有的那种凝定、化石般的精神品质,无不充溢着一股原始神性的诱惑和震撼。

  石狮文化的由来

  在七贤民俗村仿清古门楼的门口,摆放了许多形态各异的石狮子。这些门墩上的石狮子玲珑小巧,眼睛又大又圆,鬣毛成团状,身躯肥硕,腿粗而短,威猛而不凶恶,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门口,仿佛随时欢迎着来来往往的八方游客。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无论是南方、北方还是东部、西部,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皇家宫阙还是百姓庄户……形形色色的石狮子几乎随处可见。寻常百姓门侧的门墩狮,街头巷尾的拴马狮,大大小小的桥墩狮,自然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以石狮子镇门守户,弭邪赐福,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近两千年来传承的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野生的狮子,那么这些石狮子的形象又是如何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殷商的器皿造型及图案花纹的装饰设计中,从未发现狮子的踪影。中国有狮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章帝时代,《后汉书·章帝纪》中有明确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月氏国遣使献扶拔(似鹿、长尾的兽)、师(狮)子”,一般认为这是外来狮子输入中国最早的年代。

  至顺帝时期(公元126~144年),又有“阳嘉二年(公元133年)疏勒王献犀牛及师(狮)子”的记载。据说,这些作为礼品的活狮子,当时便饲养在都城洛阳的宫苑内,专供达官显贵们欣赏,平民百姓很难见到。魏晋南北朝时,西域朝贡中国狮子的记载已屡见不鲜。

  由此可知,中国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同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

  石狮文化的发展

  在西域的狮子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先民崇拜天地山川及灵异。在殷商、秦汉时代,中国就有图腾式的龙、凤、麟、朱雀、玄武等祥瑞异兽。由于文学艺术的推波助澜,造型艺术(雕刻、绘画、表演艺术)的具象显示,西王母、东王公、天禄、螭虎等神异动物,让处于战乱中的芸芸众生对神灵越发祈求和崇拜。

  西域的狮子传入以后,绝大多数人从未见过,于是把西域传入的狮子也视为神物,并蒙上神秘的理想色彩,有的头顶生角、有的肩上添翼,身上附有云气和火纹。外来动物形象加上本民族特有的精神观念,形成了“翼狮”文化。人们觉得,“翼狮”可以来无影去无踪,出没无常,救人于危难,祛灾于险境,能够成为心目中可以信赖的弭灾的保护神。因此,镇守门户的天职也催化了石狮子的诞生与发展。

  唐代,是一个开放、繁荣的朝代,由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不断壮大,狮文化也在不断兴盛发展,因此,周边一些国家也常常把代表吉祥神兽的活狮子,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礼物供奉给大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康国(原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朝贡给大唐的狮子,特别讨唐太宗李世民的欢心,唐太宗命浙东籍宠臣虞世南作《狮子赋》:“洽至道于区中,被仁风于海外,有绝域之神兽,因重驿而来朝……”《狮子赋》中具体描写了狮子的形貌。唐太宗还命阎立本作《狮子图》,而不少西域雕刻家和画家来到长安,画狮的有西域尉迟乙僧、康居国康萨也等。唐代王玄策从西藏出使印度后,带来佛画和狮子画法,这就是我们至今仍能观赏到的唐代陵墓狮、陶瓷狮等。长此以往,狮子的真实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明晰起来。

  唐宋时期,狮子的雕刻艺术也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唐代石狮子不仅具有“镇邪”“赐福”的象征,也被作为一种权威象征的物化符号而广及民间。

  公元838年,日本圆仁入唐,在寺庙中看到的狮子有青毛狮、金毛狮、白玉狮等,记载“其狮子精灵,生骨俨然,有动步之势,口生润气,良久视之恰似运动矣”。今存陕西、河南唐宋帝王陵前的石狮子,就有那样宏大的气魄。

  在这一时期,不仅用于震慑守护型的石狮子出现,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石狮子也出现了。威猛无比的狮子在大雄至尊的释迦牟尼像面前显得温驯如猫,不仅形体小,而且神态妩媚温驯,由此更衬托出佛力的伟大,佛经里的狮子听经故事和敦煌、龙门诸多石窟都有这类驯狮。初唐版刻《金刚经》扉页上的图像,狮子形如小猫伏在地上,一般为坐、跑、立姿,表演俯首帖耳、温驯虔诚。猛狮失却威严,从宗教性走向民间,成为民间避邪纳吉的日用器物,变为可亲可近的亲密伙伴。而这种驯服型的造型,宋代后一直在民间广为流行,成为不少佛教道观、民间宅第、桥梁亭台、衣帽轿椅等日用陈设的点缀。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在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活灵活现。

  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

  石狮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在七贤民俗村大门口前摆放着两尊铜制狮子,仔细观察这两尊雄、雌铜狮子的形象,不难发现它们脖子上都套有皮项圈,系上了响铃铛,一副憨憨的样子,讨人喜爱。而且,雄狮踩着绣球,雌狮轻轻地踩着年幼的狮子,这又有什么寓意呢?

  原来,雄狮踞左,足下常踏着绣球,谓之“狮子滚绣球”,象征着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雌狮踞右,身畔雕有天真狎昵的小幼狮,称为“太师、少师”(古官职),取“师”与“狮”谐音,意为官运亨通、吉祥如意。以抢球和抱幼狮作为中国狮文化的固定格式,寓意“子嗣昌盛”。

  那么,为什么要在大门前摆放两尊铜狮雕塑呢?这种摆放狮子雕塑以镇宅护院的习俗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考证,用石狮子做守门神兽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唐朝时,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的都城,政府规划了“坊”(相当于现在的街区)作为住宅区。坊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坊门一般制成牌楼式,并在上面写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对大石块夹着,以防风抗震,固定坊门。为了避免石块的生硬单调,能工巧匠们就在上面雕刻了狮子、麒麟等瑞兽,既美观实用,又寓意吉祥。这应该就是用石狮子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宋元以后,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大户人家为了体现自家的声势,就参照坊门的样式加以简化,建了门楼。而坊门旁的夹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门的石狮。元代,看门的石狮子由豪门大户走向民间,并相沿成习。

  两尊铜狮不仅在大门前摆放时有讲究,在摆放的方位上同样有讲究。按照建筑方位,大门前的成对铜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这样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铜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该在人的左侧,而雌狮则在人的右侧。而从门外进入时,则刚好相反。若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的话,门的外面(也就是进门方向)是雄狮在右侧,雌狮在左侧;门的里面(也就是出门方向)是雄狮在左侧,雌狮在右侧。也就是说,如果从大门里出来的话,门的内外两侧左边一定是雄狮,右边一定是雌狮。

  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中国石狮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千年以来逐步形成的文化遗产,即使在我们这个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的现代,多姿多彩的中国狮子文化依然有着巨大魅力。如今,在七贤民俗村摆放的石狮子,是中国民间公共艺术的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情感与理想、文化与精神。尽管历朝历代的石狮子形态千变万化,它们带来的浓郁的民俗意蕴、地域色彩却经久不衰。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