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APP……当“互联网+”时代的新名词、新概念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从似乎无可触摸的“云端”步入平常百姓的生活,“变”,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唤。
变则通,通则久。
在50余年的发展之路上,始终求变、求新、求发展的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焦作市肿瘤医院),当然不会错过这个以“变”赢得发展先机、以“变”拥抱未来的时代。
这不,2015年8月6日,医院又一次迈开了“变”的步伐,这一步的悄然改变,彻底颠覆了由来已久的传统就医模式。
智慧之变——
从“麦田医院”到“掌上医院”
8月6日下午,当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李富梅轻触水晶球,一个崭新的“掌上医院”,与“互联网+”时代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对接”。
从这一天起,在这里就医的患者将抛却在医院挂号、排队、等待检查结果时间过长的烦恼,坐在家中即可预约专家、免费挂号。“掌上医院”这个以信息化互联技术为支撑的客户端平台,完成了对挂号预约等传统就医模式的彻底改革,让一种全新的就医体验成为现实。
手持智能手机前来就医的市民赵女士说:“拿起手机即可预约医生,触摸屏幕就能实现智能分诊,远在外地也能查看化验结果,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医疗’。可以这么说,‘掌上医院’几乎可以成为市民的‘私家医生’。”
而医院与趣医网的牵手,也标志着我市医院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变”,这也是充满创新和远见的智慧之变。
然而,当我们将时光的指针回拨到1965年4月23日,如今如此高大上的“掌上医院”,竟然是建设在麦田之中与荒凉相伴的“麦田医院”。
时代巨变,沧海桑田。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麦田医院”到“掌上医院”的巨大跨越,始终紧跟着时代的脉搏,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完美的转身,一次又一次华丽的“变”——
建筑面积从最初的两层楼,变为现在11万平方米的高楼;编制床位从最初不足100张,变为现在的2000张;临床科室从最初的内外科发展,变为现在的61个临床医技专业;医疗设备从最初仅有透视机、显微镜、吸痰器、氧气瓶等国内简陋设备,变到现在拥有以1.5T核磁共振、64排CT及直线加速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代表的上百台(件)高精尖医疗设备;由最初市民“看病不知二院”,变为如今“看肿瘤,到二院”“看心脏病,到二院”;当年的二院,如今也一举变为“三院合一”的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焦作市肿瘤医院……
而2010年,在以李富梅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启“二院速度”之后,该院的“变”,更具智慧色彩,更有时代魅力——
2013年8月6日,“数字化医院工程”正式上线,通过三个阶段的数字化项目建设,该院以领跑者的姿态,打造了全市首家数字化医院。
2014年1月16日,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该院召开,“二院经验”在全市卫生系统数字化建设中进行推广。
2014年6月,市委书记孙立坤带领市五大班子领导,实地观摩该院信息化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智慧医院”,打开了焦作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之窗。
2015年6月,该院联袂焦作日报社,推出网络互动平台——《微医在线》。通过媒体及该院的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实现微信寻医问药、微博答疑解惑,用最便捷的方式为广大市民提供“私人订制”的医疗服务。
在这个以智慧之变引领的变革之路上,该院频获殊荣——
2011年,李富梅代表该院在北京领取“2011年度全国医院改革创新奖”;2013年1月12日,该院又荣获“2012年度全国医院改革创新奖”。李富梅也获得了“河南省最具创新力院长”荣誉称号,引领该院,站在了创新的最前沿。
模式之变——
从“三家合一”到“一家三院”
不愿意成为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不愿意成为“医疗航母”的医院,也不是一个好医院。
8月5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范区医院儿科病房楼及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在市中原路与世纪路交叉口开工建设,该院的发展规模,也开始凝聚“变”的力量。
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范区医院占地面积315.34亩,总建筑面积311930平方米,规划床位1500张,设置功能包括急诊、门诊、医技、病房、儿科病房楼及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行政后勤及地下停车库等。医院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我市临床门诊容量、病房床位资源不足等问题。
这样的发展模式之变,正是源于该院领导班子一以贯之的战略眼光。而半个世纪以来,该院的规模化发展,也在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远布局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发展模式之变。
我们同样需要穿越一段旧时光。
1965年,当年的“麦田医院”开工时,曾经是“三家合一”的模式:市人民医院第一门诊部、卫校附属医院、解放医院合并而成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这样一所承载着由小变大发展梦想的医院是否能赢得患者、赢得未来,没有答案。
然而,当年的二院人用自己坚定的战略眼光、扎实的发展思路,抓住了一次又一次历史发展的契机,让模式之变,改变了医院的未来,也给出了一个又一个让患者放心、令市民满意的答案——
自上世纪70年代起,该院的肿瘤治疗开始在全省声名鹊起。该院当然不会放弃能使医院产生巨变的机会,“肿瘤特色立院”,在我市医坛迅速叫响。几十年的不懈追求,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让“看肿瘤,到二院”这句“名言”,在豫西北、全河南乃至华北地区肿瘤患者中口口相传。
“全省领先、国内一流”。2010年,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之后,肿瘤诊治新的发展目标敲定,在“省内一流三级甲等医院、著名肿瘤防治中心”美好愿景的引领下,该院肿瘤治疗的“头衔”发生了一次又一次变化:焦作市肿瘤防治中心、焦作市抗癌协会、焦作市肿瘤防治所……每一次量变,都在积聚着质变的无穷能量。
质变,终于到来。
2013年,经省卫生厅批准,焦作市肿瘤医院在该院挂牌成立。此次挂牌,再次彰显了该院在肿瘤诊治领域排头兵的地位,也充分肯定了多年来该院在肿瘤诊治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而“一家三院”的模式之变,为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就医选择,也凸显了医院发展的战略思维。
这依然不是模式之变的终点。
2014年5月8日,当“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落户二院,该院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加速迈进的铿锵步履,更加引人注目。
“成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揭开了我院发展史上的新篇章,儿科病房楼及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开工建设,则为示范区医院的建设谋定了一个精彩开局。我们始终认为,有研究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优势,有优势才具有实力,有实力才会有新的发展。放眼国内外,很多高水平的、顶尖的医院都是大学的附属医院,而高水平的附属医院都源于自身很强的研究能力。”在8月5日新建医院的开工仪式上,李富梅说:“不远的将来,我们的专家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而高校又为我们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使我们以临床为基础开展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临床水平,对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都通过研究来实现,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必将使医院发展得更好。”
“一家三院”的“医疗航母”,承载着全市人民关于健康的梦想正式起航。
本心不变——
心向患者写未来
“医院的发展目标,如同一座高高的灯塔,引领着我们追逐梦想的脚步,义无反顾、不曾停歇!”李富梅说。
“时代在变,我们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路不变;模式在改,我们为患者留健康的本心不会改。”该院党委书记杨永国说。
本心不变,方有未来。
在本心不变中,该院的眼界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日益成熟:新加坡中央医院院长吴汉升来院讲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附属木洞医院院长来院交流、德国肿瘤专家布莱特多次给予该院超高的评价;
在本心不变中,该院的内涵在不断沉淀。走进该院,无论是门诊部还是住院部,人性化的服务,让人如沐春风;从临床一线到后勤部门,从挂号窗口到住院病房,每个环节都井然有序,备受称赞;
在本心不变中,该院的制度建设日臻成熟。以“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模式为依托,该院形成了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督导、有进度、有反馈、有奖惩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卫生部的“十大核心指标”和“JCI患者安全标准”为质量硬指标,该院创新引用国际领先的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模型建立院科两级综合目标管理体系,完成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考核;
在本心不变中,该院的科技创新战略步步为营,新技术、新项目突破不断:该院许菊萍开展的“超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获得市政府2011年科技计划经费支持项目10万元,实现了该院在全市科技计划立项上零的突破;该院李彩霞主持的“高场磁共振对骨肿瘤及肿瘤样病诊断价值研究”课题,获得焦作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全市卫生系统科技一等奖零的突破……近年来,该院医务人员开展新业务680项,获国家专利7项,获省、市科研成果奖83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专著40部;
在本心不变中,该院的医疗创新服务精彩不断。医生手机号码向全社会公开,每天24小时义务解答群众健康咨询,架起了时刻畅通的健康连心桥;“健康焦作”周末专家大型义诊、先住院后结算、为您服务杜绝说“不”等活动,为焦作人民撑起捍卫健康的“巨伞”;设置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院职工承诺拒收红包的活动,让“无红包医院”温暖民心,让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在焦作杏林定格最温馨的画面。
变与不变,皆是为民。
不变与变,心向未来。
可以说,当“互联网+”逐渐被寻常百姓认可,当医疗服务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绽放更多智慧的光彩,我们才会真正理解这座医院的变与不变——
这座医院所有的变,都在为市民谋求健康的未来。
这座医院所有的不变,都是在坚守亘古不变的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