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校长:每天清晨,当第一声起床铃响起,他的脚步已经踏进校园;每天晚上,送走下晚自习的学生,他才轻轻离开学校。“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做经济上的清白人,做让师生满意的人,做让子女引以为豪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履行着教师的神圣职责,他用自己的品格肩负起校长的崇高使命。
他,就是河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宏。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可见一个校长责任之重大,当好一个校长不容易。
今年教师节,记者来到理工大附中,走进张国宏的办公室,发现他的办公室有点与众不同:说是办公室,也是一个会议室,还是一个卧室,书柜旁边放着凉席,沙发上放着铺盖。“这里办公、开会、值班睡觉,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不仅方便而且办事效率高。”张国宏微笑着对记者说。
作为一位校长,如何把一个名不见经传、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学校,通过短短四年的努力打造成示范区名校?“只有心里装着教师、装着学生,才能让教师成为最幸福的教师,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促进人健康成长’的地方。”张国宏这样解答,也为此付出了很多。
2011年8月23日,张国宏突然接到上级通知,担任河南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原市第二十八中学)校长,而此时距学生开学只有短短一个星期时间。时间短、任务重,千丝万缕需要重新梳理,怎么办?“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不能辜负领导的重托,不能让全校师生失望。”这是张国宏给自己下的决心。结果在那短短的一个星期,他吃住都在学校里,带领全校教职工加班加点,理顺工作,正常迎接学生开学和新生报到。
张国宏倡导“师生主体、内生成长”。他常常说,师生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成长又必须依靠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领导班子在精诚团结、严谨治学、锐意创新的同时,必须把师生放在首位,真心尊重师生的成长生命体,精心培育师生的成长生命体,有效利用师生的成长生命体,与师生共同进入“欲罢不能”“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状态。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生活中,张国平习惯与师生一起,一起上课、一起晨练、一起劳动,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他提出了“五育并举、五法合一”的教学理念,采取引导式教育、鞭策式教育和鼓励教育相结合的办法,使得学生成绩大大提高,该校去年在示范区排名第二,在全市初中综合排名中跻身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