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医学界神经内科领域,吕海东的名字非常响亮,因为他能让患者花很少的钱,看好许多省级医院看不了的病。也正因如此,吕海东每天都很忙,从早到晚接待的患者络绎不绝,而且住院治疗的病人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由省级医院专家、教授推荐来的外地疑难病患者。
作为一个市级医院的医生,吕海东为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近日,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进取、钻研、责任、仁心。
吕海东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父母都希望他将来也能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但是,幼年时目睹了患有肠胃病的奶奶东奔西走艰难寻医问诊的过程后,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颗励志从医的种子。高考那年,他也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
1988年,吕海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学校教给你的是最基础的医学理论知识,在临床上你要学会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吕海东始终没有忘记上学时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吕海东把救死扶伤作为己任,迈出了在神经内科领域探索和攀登的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吕海东深切地体会到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和伤残率高等特点给病人带来的巨大威胁后,下定决心要寻找出一种治疗此类疾病更有效的方法。1991年2月,吕海东带领科研小组开始了对“CT定位钻颅血肿抽吸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分组对比分析,跟踪观察疗效,吕海东创造性地总结出了适合进行钻颅血肿穿刺治疗的最佳入选标准、穿刺治疗的最佳时间以及穿刺并发症处理方案。这项研究成果经临床应用后,不仅使病人免除了开颅手术的巨大创伤,而且能尽早将血肿清除,取得了创伤小、见效快、致残率低的效果,并且获得了1995年焦作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5年,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吕海东获得了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一年的机会,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医生而言,能够到这样一个汇集全国著名专家、教授的医院学习的机会难得,他必须学有所获。
在进修期间,吕海东敏锐地发现协和医院的神经病理实验对许多疑难病例的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如果自己所在的医院也能建立一个这样的实验室,全市的神经病学研究水平就能迈上一个更好的台阶。
1996年,进修回来的吕海东立即将建立神经病理实验室的想法向医院作了汇报,并很快得到了医院领导的支持。当年,吕海东再次被派往协和医院,针对神经病理研究进行了专门的学习,深知机会来之不易的他更加努力,仅用三个月时间就掌握了从标本取材、固定、切片、染色,到阅片诊断的神经病理实验全套技术方法。
1997年2月,经过了几个月的辛苦筹备后,我省首家神经病理实验室在焦作市人民医院正式建成,成功开展了神经病理检查和研究,填补了我省神经肌肉病理实验室诊断的一项空白。
实验室刚刚建成的那段时间,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研究人员,所有的实验工作都要吕海东一个人来完成。为了既不耽误正常的临床工作,又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进度,他只能在查房、管病床、值夜班等工作之余,利用下班和周末休息时间为病人做活检、制作病理切片和签发病理诊断报告等实验室工作。“那时候,实验室建在现在的门诊楼上,休息时间楼层是锁门的,每次实验都要到保卫科去借钥匙,没过多久,医院的保卫人员我就全认识了。”吕海东幽默地说。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吕海东获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并在全省首次报道了线粒体脑肌病、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脂质沉积性肌病、包涵体肌炎、杆状体肌病等10余种疑难神经肌肉病例,使一批疑难病患者从此摆脱了病魔侵害。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求有一腔热血和救死扶伤的精神,而且必须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要把为患者解除病痛当成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吕海东说,想要拥有高超的医术,在日常工作中钻研医术和积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要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行。
高超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拥有一颗仁者之心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也同样重要。和吕海东接触过的医生和患者都知道,吕海东开药方有比价格的习惯,他比的不是哪种药贵,而是哪种药价格低、疗效好。“能用几元的药,就不用十几元的,能用十几元的药,就不用几十元的,这样既能保证病人的治疗效果,又能为病人减小治病的开销,何乐而不为呢?”吕海东不仅自己是这样做的,而且他也常常这样告诫其他人。
如今,吕海东所培养的一批年轻医生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完全可以胜任对疑难病患的诊治和手术,很多人也都认为他可以不用那么累了。但是,吕海东的工作热情依然没有丝毫懈怠,依然坚持每天查房,坚持每台手术必到现场,即使晚上下班回家,还要把家里的座机电话重新检查一遍,以防漏掉医院里打来的急诊电话。
“从上班起,我就和吕主任在一个科室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没有见他休息过一天,即使需要外出进行学术交流,也会一早查完房再走。”和吕海东在一起工作多年的护士长李清玲说,吕海东只要不在科室,就一定是在去学术交流的路上。
记者手记
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往往能成为危重病人的福音;一个品德高尚的医生,往往能给病患者带来心灵的慰藉。如果一个医生既有妙手回春的本领,又拥有一颗仁者之心,那么对于病患者和家属而言,就像一盏明灯点亮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这就是记者通过对吕海东采访之后的最大感触。
27年来,吕海东从一名医学院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从走上这个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就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担起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怀揣一颗仁者之心,努力向着神经内科领域的巅峰不断攀登。
为了能够治愈病患者的疑难杂症,他努力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攻克了一个个临床医疗难题;为了减少病患者及家属的负担,他尽量选择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开最便宜的药方,甚至免去贫困患者的检查费用;为了能为年轻医生起到表率作用,他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坚持每天查房、每台手术必到,为年轻医生的成长倾注了心血。吕海东,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