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参考·悦读 上一版3
绝代“书痴”钱钟书
秋波撼月(外一首)
手写的时光
珍惜眼前人
照亮人类的光辉
古人如何欢度“国庆”
《如果还能再见你》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绝代“书痴”钱钟书

作者:□古滕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先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他读书之多、之深、之痴,在当代学人中堪称翘楚。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这位记者简直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钱钟书认为,读书首先要博学,读书若是像吃饭一样挑肥拣瘦,久而久之,会造成心胸偏狭,见识不广,博览群书则是对治良方。所以,无论是诗歌、小说、戏曲,还是“重得拿不动的大字典、辞书、百科全书”,他都拿来读。1939年秋,钱钟书和邹文海等人一起同行到湖南安化的国立师范学院。途中,钱钟书手不释卷,怡然自得。邹文海好奇,方知钱钟书看的是英文词典。邹文海觉得,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竟可捧在手中一月,真是不可思议。钱钟书则告诉他:“字典是旅途的良伴。随翻随玩,遇到几个生冷的字,还可以多记几个字的用法。更好玩的是,前人所著字典,常常记载旧时口语,表现旧时之习俗,趣味之深,不足为外人道也。”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那里的图书概不外借,书上也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学生们去读书,只能携带笔记本和铅笔,边读边记。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觉得一本书读第二遍,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夫人杨绛说:“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半个多世纪以来,钱钟书始终是胸怀热心肠,坐定冷板凳,对于声名利禄,总是息影谢事,退避三舍,犹恐不及;对于青灯黄卷,却总是一往情深,夙兴以求,夜寐以思。正是这生知的天分和勤笃的苦修,成就了钱钟书其人,也成就了他的一家之学。对于高深的学问,他常说,一个人只要多读书,多比较,多思索,就能有自己的见解。钱钟书到底读过多少书,根本无法统计。但是,仅《管锥编》一书的引文已逾万种,杜少陵所谓“读书破万卷”,钱钟书是最好的实践者。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一个人的大脑,竟然把复杂的中西文化,如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是多么不易呀!

  钱钟书的“书痴”形象,堪称一代绝唱。他读书是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他不仅有惊人的渊博和睿智,更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包容力;他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相互排斥的东西不落痕迹、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其中许多只可称之为“读书的人”,而非将读书当作事业的读书人,如钱钟书这样把读书做到极致的读书人,更是少之又少!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