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忧有怨找老原,省时省力又省钱。”在马村区,这句顺口溜大伙儿耳熟能详。
老原是谁?
老原名叫原九成,今年62岁,退休教师,安阳城街道社会法庭的社会法官。
从2009年至今5年多的时间里,他成功调解了390余起纠纷和347起案件,其中三分之一都是老大难案子。仅今年上半年,他就接了64个案子,调成60个,调成率93%。经他手调解的案件,“挨了板子”的说他公道,被罚了钱的夸他在理,原告被告都心服口服,无怪乎乡亲们夸他:“九成九成,十调九成。”
老原是咋“判案”的?
记者听到这样几个案子。
其一:某村村委换届,村委会主任竞选人王某等13人与158名外出务工村民能否参加投票起了纠纷,双方剑拔弩张,矛盾一触即发。正式选举48小时前,双方找老原说理,经过4个小时做工作,双方达成共识。
其二:一个经济纠纷案,涉及5人,案中又涉及3个案子,错综复杂,双方在法院打了10年官司没执行一分钱。到老原这儿,一晌时间,一方痛快拿出5万元赔偿款,双方握手言和。
其三:一起离婚案,双方4年拉锯战,女方要离男方不肯,男方要求退还“三金”女方不答应。到老原这儿调解,女方当场表示退还“三金”,男方答应离婚。
无论是涉及基层政务,还是经济、民事纠纷;无论是一触即发的大纠纷,还是芝麻绿豆大的家务事,老原都能迎刃而解。
为啥?公道!心中有杆称,向理不向人!
凭啥?通晓政策法律,熟悉村规民约,了解群众意愿,知道矛盾根源。
老原说,断案就得合法、合理、合情,有法用法,没法用政策,没政策用习俗。
叔侄俩打官司,侄子17年前栽在叔叔屋后的树,刮大风时树梢削掉了叔叔的房头,叔叔不依不饶。侄子找遍了律师都说得赔,老原“独辟蹊径”,依照法律条文,指出17年前侄子栽树时叔叔答应放弃权力。最后在老原调解下,侄子锄了树,叔侄一家亲。
老原的邻居替酒后撞人的朋友顶罪,原以为自己缴有交强险可以帮朋友减少点损失,谁知要负刑事责任,朋友却翻脸不认账。邻居找到老原,老原出面讲法律、摆证据、说情义。证据摆得实,道理讲得透,说得对方红头涨脸,同意还原真相,承担责任。
公平公道,有正气有智慧,话说得又有劲又妥帖,老原判案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安阳城街道的群众喜欢找老原,周边乡镇的老少爷们有了“疙瘩”也都来找老原评说评说,老原的“九成工作室”成了马村区一块闪亮亮的牌子。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卢有臣评价说:“社会法庭作用太大了,把很多纠纷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群众满意不说,把干部也从纠纷处理中解放出来,有精力和时间多抓经济工作。基层多些像老原这样的社会法官,社会就更和谐了。”
老原说,做到这些,光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一定要用扎扎实实的工作赢得党委、政府最大的理解和支持。调解上面所说的经济纠纷案(其二),老原请来了东马村党支部书记郑连生,对案件调解起到了重要作用;调解上面所说离婚案(其三),说服女方退还“三金”后,老原请求办事处立马派车随女方取来“三金”,不拖泥带水,利利索索处理了案子。
当初为啥当上社会法官?这里头有故事哩!
老原说,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曾协助单位领导收公粮,很好地处理了矛盾纠纷,之后,领导放手让他处理这类事,他也用心学习法律知识,得到了锻炼。2006年,他返聘回单位,恰逢一起因企业搬迁带来的五个村矛盾突出问题。面对随时有可能矛盾激化的态势,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果断采用司法鉴定的方法,依法依据处理了群众举报“村会计假账”问题,平息了民怨,四个村的问题得到稳妥解决。最后一个村,他建议派驻工作组,自己盯在村里做工作,最多一天接待过80多个村民,一个月瘦了6公斤,成功化解了矛盾。老原说,这些经历,锻炼了他,让他觉得干这个工作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成就感。2009年成立社会法庭时,他义无反顾受聘当了社会法官。
调成率这么高,有啥诀窍?
老原总结了很多,其中四句话最关键:热情接待,分清责任,降低诉求,化解纠纷。老原说,既追求调成率,又不完全追求调成率,关键是看矛盾是不是真正化解了,不能表面调成了,暗里留下矛盾隐患。
老原对社会法庭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化解矛盾。他说,别看社会法庭小,平台可不小,通过讲法、讲理、讲情,向当事人宣讲法律、政策,释放正能量,也是社会法官的责任和担当。
多年“和事佬”,老原每月的补贴是500元。有人劝他:还不够磨嘴跑腿的工夫呢,省点心落个清静多好!家人有时也埋怨:别人上班还有个上下班,你倒好,八小时内外都管劝架,有时半夜还有人找上门让评理,图啥呢?
老原说,就图给老百姓干点事!就图为社会作点贡献!把纠纷变成和谐,大家都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多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