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影视城楚王宫后的山里,青木翠柏中掩映着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圣佛寺。据记载,圣佛寺为唐代德宗贞元年(公元787年)所建,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上,圣佛寺规模宏大,殿堂林立,僧侣众多,香火旺盛,后来由于遭受兵火及时代变迁,几建几毁,兴衰无常。上溯历史古迹,下闻民间传说,圣佛寺在豫西北太行山区的焦作久负盛名。
圣佛寺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缘何会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气息,传扬一方佛法?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近日走进这座千年古刹一探究竟。
初秋的焦作,阳光灿烂,风高气爽。焦作影视城中的古代建筑点缀在北山各处,依山而建的古代塔楼,给人一种穿越古今的感觉。
千年古刹圣佛寺就坐落在影视城后山的密林深处。行走在山翠树绿的道路上,远远见一山门,看似不起眼,走近一看,肃穆而有威仪。
门上挂着的牌匾上“圣佛寺”三个赤金大字赫然醒目,另一个牌匾“天王殿”落款:戊子年秋。门联谓“古寺无灯凭月照,山门无锁待云封”。山门房檐下的雕廊画栋,蓝色居多,红瓦遮盖,檐角若起飞的鸟儿。
穿过山门往里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内的殿宇楼阁,鳞次栉比;经堂僧舍,错落有致。院内古柏虬柯,劲松挺拔,威严无比;院外林木葱茂,野草闲花,馥郁芬芳。古刹幽深,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右行可见“菩提道场”四字的半圆角门,步行过去,脚下踩的是雕刻着莲花图案的青石,代表莲花圣境。前方的红纸上,写有居士的捐献名录,一目了然,见证着寺庙香火的旺盛。门后是寺庙的饭堂,简单的大火灶勾勒了出家人生活的简朴。
东殿是观音殿,西殿是接引殿,山墙为石头所砌,想来也是当年寺庙修建时就地取材的原因吧。寺庙的中庭有一座4层高的香炉,为上世纪90年代释登平大师住持寺庙时所置。
东殿外面的桌子上,摆有满满的佛家经典著作,书香弥漫。
香炉正前方,就是雄伟壮观的大雄宝殿,门联谓“天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听僧人说,这是讲人生要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要多去实践,这样对于身心皆有好处;佛家宽宏大容的精神,有所求皆不退,使人遂心所愿。
大雄宝殿进深四架椽,双檐悬山顶,殿顶覆以金色筒瓦、板瓦,正脊浮雕出莲花云图,布置疏朗有致。汉白玉的围栏,围栏下方刻有西方莲花图案,栩栩如生,配以居士的捐赠内容,相得益彰。
大殿东西宽20米,高17米,从外面看,是两层建筑的模式,其实是一层,大殿占地600平方米,2003年修建而成,巍峨壮观,琉璃宝瓦,红柱双拱,流光溢彩。宝殿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一口古钟立于大殿东南角,大殿左右站立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或面含微笑,或怒目圆睁,或举手托钹,或骑鹿半蹲,以自己的人物特性面对这浮生尘世,看世间百态。
大殿门外下方有几块碑碣,细看上面的文字,清朝及民国时期的较多,还有明朝隆庆年间的碑文,这些都是寺庙历史的见证。寺庙还存有明朝峻德和尚塔,其余物品存留不多,是因为历史上的圣佛寺苦难重重,曾多次遭到破坏,又经多次修建。所存留的这些物品,是历史的见证,是寺庙的身世,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等着更多的人去了解、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