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出生于中站区龙翔街道赵庄村高窑河自然村的许运明,幼年就和收藏结了缘,只是那时他并不知道,这样的结缘,已融入生命。
高窑河村有高窑河宋元古瓷窑遗址。据记载,该窑址以钧瓷为主,并有缸釉出现,于197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少时的许运明,经常会在大雨后捡到冲刷出的瓷片,至今他仍能清晰地描绘出酱釉的色彩。在阳光下细细把玩这些瓷片,他心里会有说不出的欢喜。这些瓷片从哪里来,都经历了什么?当时童稚的许运明对“瓷片世界”充满了好奇。
然而,命运当时并没有眷顾这个对瓷片特别有感觉的孩子,而是给他安排了另外一条人生路。为了生计,贫寒的一家人搬到解放区上白作街道上白作村,不到10岁,他就随着大人担着两个箩筐开始拾破烂、捡废品。在贫困和饥饿中长大的许运明,依靠打零工、捡废品,在苦难中学会坚强。1992年,在收废品行当干得风生水起的许运明,开了一家小小的钢球厂,不再为生计发愁。一次,他在一家纸厂跑销售时,发现废纸经过再加工可以做成纸箱的硬纸板,附加值一下提高近10倍。于是,他加大废纸回收力度,同时又从回收废铁中找到了商机。废纸回收后加工成硬纸板,废铁则通过朋友渠道远销山西和上海的两家钢材厂。就这样,他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事业蒸蒸日上。
在废旧钢铁的经营过程中,他跑遍山西各地,太原、长治、临汾、介休、润城、阳城、翼城、运城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山西的几百个日日夜夜里,除了忙生意,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到处看大院、看古物。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皇城相府等独特的建筑他百看不厌,木雕、砖雕、石雕和古玩、字画、仿古家具,更让他开了眼,多年前那个小小的“瓷片”梦开始萌发。一个古物就是一个活的历史,都有岁月的故事。许运明说,他对古物的痴迷,只能用“缘”来解释,那种怦然心动,那种百转千回,非经历不能体会,这也让他爱上了收藏。多年来,他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花在文物收藏上的资金已逾千万元。
走进许运明的办公室,仿佛走进了一条历史长廊,秦代的砖,汉代的瓦,晋代的字画,宋代的瓷器,明代的官瓷,清代的雕刻,几乎占据了办公室的全部空间,偌大的一个办公室除了沙发的位置,几乎被收藏品摆满了。可以说,他的办公室就是一个不规则陈列的博物馆。
“每看到一件流散的古物,就像着了魔,走都走不动。有时没有收藏到,总是牵肠挂肚,三番五次去找主人洽谈,一旦机会成熟就不惜重金收藏。”许运明说。一次,他在北京市场上看到了一件北宋辽金时期的瓷枕,凭着多年收藏经验,他知道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不断和主人沟通、交流。几次接触后,许运明的执着打动了瓷枕的主人,放心地把这件珍品给了许运明收藏。“视藏品如生命,交给老许我就放心了。”那位藏友这样评价许运明。还有一次,许运明无意中收藏到一个宋代完整的绞胎瓷碗,惊叹于瓷碗的精美,整整一夜,他反复起来看,竟无一丝睡意。
多年来对收藏和古文化的挚爱,让许运明在收藏圈子里声名鹊起。凭着丰富的收藏经验和不惜重金保护文化遗产的志向,他被吸收为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员,随后又成为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这进一步坚定了他致力收藏、传承文化的信心。
如何让这上千件藏品发挥更好的作用?许运明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尽快建起一家民间藏品博物馆。2011年起,他开始筹备建设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记者看到,博物馆主体已经建成,外观像巨大的商代方鼎,古朴厚重。博物馆共4层,3000多平方米,大致分成3个大的展厅,主要陈列与焦作有关的汉代、北宋藏品。目前相关手续正在积极报批之中。
“建一家民间博物馆的目的,一是保护文物藏品,二是传承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成后,在提升焦作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让藏品供更多人欣赏。博物馆建成后,绝不收任何门票。”许运明说,“人活着也就几十年时间,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能完完整整地把这些藏品留给后人,也算企业为社会作出一点贡献吧!”
市泰阁苑商务酒店董事长、市万豪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市金润物资回收有限公司董事长……有着诸多头衔的许运明说,当一家民间艺术品博物馆的馆长,更是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