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山中,那一抹温暖的烛光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举办建校40周年校企合作论坛
省商务厅调研组莅焦 调研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展情况
云台山玻璃栈道正式对外开放
孟州市:优生课堂进家庭
市人社局:实事办进百姓心里
市规划局:重担扛在自己肩上
“焦作市商业银行杯”全市纪念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历史知识竞赛获奖名单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中,那一抹温暖的烛光
——记沁阳市常平学校教师张小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主人公座右铭
 
   

  在同事眼中,张小万是教学工作战线上的“老黄牛”和教学改革的“马前卒”;在学生的心中,张小万是良师诤友、严父慈母。但是,在儿子、妻子和父亲眼中,他却是一个“无情之人”“不孝之子”。

  面对赞扬,他志得意满却虚怀若谷;遭遇痛斥,他心怀内疚却无怨无悔。“这一切,只为了心中薪火相传的光荣与梦想!”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张小万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84年,高中毕业因故未能如愿踏入大学校门的张小万,揣着少年时的梦想,肩负着让山区教育事业薪火相传的重任,如愿成为沁阳市常平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这一干就是10年,直至1993年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

  这10年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地处晋煤外运咽喉要道的常平村,一下子也火了起来。和张小万同龄的年轻人,紧紧抓住特殊的区位优势,开炭厂、跑运输,干得热火朝天,腰包个个都鼓了起来,盖起了新房,娶上了媳妇。而彼时的张小万,拿着一个月几十元钱的工资,在三尺讲台上当起了“孩子王”。孩童时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小伙伴们都来劝他:“小万,兄弟们就缺你这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跟着我们一起干吧,哪个月都能挣个千儿八百的!”

  面对诱惑及困境,犹豫、彷徨的张小万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中。当时,民办转公办如水中望月,工资福利待遇勉强糊口,恋爱四年之久的未婚妻还待字闺中。怎么办?“山区学校的老师本来就少,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平人,自己都不愿意在家乡教学,还有谁愿意来?家乡的孩子们怎么办?”当张小万把深思熟虑后的想法告诉未婚妻后,看不到希望的未婚妻断然与他分手。退婚后,张小万痛哭一场,又毅然回到了自己深爱的三尺讲台。

  三十年如一日,张小万始终耕耘在教学第一线。与他共事近20年的常平学校副校长马玲玲深有感触:“张老师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钦佩,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进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学的环境、质量、秩序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

  “把孩子交到他手上,我们就放心了!”学生的家长们这样说。“我们特别喜欢上张老师的课!”学生们这样说。

  同事、家长以及学生拥戴的,除却严谨生动的教学和宽严并济的管理,更多是张小万对待学生视如己出的大爱之心。一位学生因遭遇车祸在家休养,为避免耽误学习,张小万每天抽空到学生家为她补习功课;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异衣食没有着落,张小万将他带回自己家中,让妻子给学生做饭洗衣;一位学生父母在外打工,正值叛逆期的他行为偏激心态失衡,张小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他顺利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特殊时期……

  张小万用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默默浇灌了一茬又一茬含苞待放的幼苗,却无心伤害了那些他深爱着,也深爱着他的亲人们。小儿子生病住院,夜晚哭着让他陪伴,为了给学生批改作业,他毅然选择了离开,直至批改完作业返回时,看到熟睡的儿子脸颊上的泪痕,心生愧疚;父亲病危时,适逢所带毕业班面临升学考试,张小万利用双休日在父亲病床前尽孝,双休日过后又返回学校。当听妻子说父亲在弥留之际还在呼喊他的名字,这位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的硬汉,泪流满面抱憾终生。

  长年累月不知疲倦的辛苦付出,张小万将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送到更高的学府,送到了大山之外的广阔天地,他得到的却是无穷尽的病痛折磨。对此,这位为着光荣与梦想奋斗几十年的薪火传人只是淡淡地说:“奉献即快乐,知足而心安。”

  记者手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响彻寰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指日可期。在实现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贫困山区的群众不仅不应掉队,更应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这其中,教育理应当仁不让地占据重要地位。

  扶贫必先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其中,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名甘愿清贫扎根山区的教师更是难能可贵。

  张小万就是这样一个扎根山区,为贫困山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提供知识养分的薪火相传者。他不因个人得失而移志,不为环境待遇而抱怨,不让每个山区的孩子受委屈,不让薪火相传的火种在自己手上黯淡。他已然成为照亮山区孩童前行方向的一炬烛光,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本报记者 张 鹏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